分享好友 动态首页 动态分类 切换频道

菇香四季的奥秘――安远县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启示

2005-11-23 00:000中国食用菌

食用菌过去都是在春夏两季生长,如今在安远县欣山、凤山等乡镇,却一年四季都有雪白馨香的鸡腿蘑、杏鲍菇等食用菌上市。该县食用菌中心主任李玉龙告诉记者,自从实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后,安远县食用菌生产打破了季节限制,一年四季都有新鲜食用菌上市,每天销往深圳、广州两市的食用菌都在3000公斤以上。今年1至10月,全县食用菌规模达1500万袋,2000多户菇农户均纯收入高达3.5万多元。
     透过该县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推广的前前后后,给人颇多启示。
     启示一:科技推广,必须符合当地情况,使之服一方水土。
     安远县曾有“江南万担香菇县”的美誉。然而,上世纪90年代末,该县食用菌生产却曾出现一种尴尬局面:春季大量上市,却因销售渠道不畅导致菇贱伤农;其他季节则因没有鲜菇上市,急着要货的客商只好转而与别地菇农打交道,加上国家禁伐林木,影响了以木头做为基料的香菇生产。
     面对这种尴尬局面,安远县在广泛调研考察和可行性论证之后,决定大力推广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重振香菇大县雄风。这个担子也责无旁贷地落到该县食用菌中心头上。食用菌中心与上海农科院、福建三明食用菌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联系,请专家坐镇安远,指导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试验基地建设,组织技术人员对制袋、接种、养菌、出菇、采摘等生产环节进行技术攻关。根据杏鲍菇出菇时容易变形,鸡腿蘑容易产生“拱桥菇”等现象,黄巧珍、钟养金等技术人员摸索出由墙式改为床架式技术,出菇时菇蕾发力均匀,不再变形;鸡腿蘑则由一次覆土改为二次覆土,均衡菌包营养,避免了“拱桥菇”的产生,产量也提高了20%以上。技术人员还尝试稻草、花生壳作培养基,变过去的木质菇为草料菇,使食用菌生产摆脱了对木材资源的依赖。由于科技推广服本地水土,安远县的食用菌生产终于走出了尴尬的局面,赢得了生产和市场的主动权。
     启示二:示范引导是关键,但科技推广还是要让效益来说话。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对于习惯于传统香菇种植方法的农民来说,是项新鲜技术。这项技术能否让农民接受,需要一个示范引导过程。凤山乡的卢山飞、钟伟胜等6名菇农在县食用菌中心技术人员指导下,掌握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变季节性生产的食用菌,为常年食用菌生产,食用菌品质也比以前上了一个档次,效益好,收入源源不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今,在安远县,已建成36个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引种的食用菌新品种就有10多个,参与工厂化生产的菇农达到2000多户。
     启示三:科技推广必须持之以恒,要避免热一阵冷一阵,冷了农民的心。
     欣山镇菇农唐日林刚运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时,发现养菌房的菌包出现霉变,他迅速拨通县食用菌中心技术人员的电话,技术人员及时赶来,帮他找出了养菌时不注意通风,菌丝容易产生霉变的原因,指导他增设了菌房的通风透气设施。如今,他的食用菌长势良好,每天都有200多公斤的新鲜食用菌销往深圳。
     为使食用菌工厂化技术能让菇农长久得到实惠,安远县建立了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食用菌中心技术人员包片负责,巡回各个基地,及时解决菇农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针对一些菇农因文化水平限制,难以掌握技术的情况,食用菌中心将技术要点编写成通俗易懂的资料,关键环节还摄制成“光碟”送给农民,方便菇农学技。该县经常召开食用菌栽培技术交流会,让菇农互通情况,交流经验,技术人员根据菇农的实际情况分类指导。还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天华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3家沿海公司参与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使安远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叶东兴 叶红梅 本报记者陈志明)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