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动态首页 动态分类 切换频道

守紧“生态门”敞开“致富门”――福建屏南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调查

2004-12-16 00:000中国食用菌

现在走进屏南农村,很难会见到村舍周围与公路两旁堆放着的阔叶木,也很难能看到香菇交易时的火爆情景。多年来作为农民收入主要支撑的香菇是否不再“香”了呢?事实上,香菇在国内外市场上还是很吃香的,只是屏南县开始“兴趣转移”了,以香菇为主的木生食用菌生产数被削减了一半,转而代之的是新兴的非木生食用菌、反季节蔬菜、农庄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增收项目。屏南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意味了这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已向节约资源、能源型的循环经济、生态经济迈出坚实的一步。
     昔日:杀鸡取卵缘木求鱼
     山区欠发达县要发展,让农民脱贫致富,往往是先向环境资源“开刀”,屏南过去走的也是这条路。这并不是说政府有意引导农民“误入歧途”,而是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出路时的无奈之举。正因为如此,屏南县在换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曾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因为香菇产业异军突起,造就了许多万元甚至百万元户,解决了农民的“肚子问题”,在占领日本市场时创过不少外汇,屏南县曾获过“中国夏香菇之乡”的称号,被表彰为“全国香菇生产先进县”。以香菇为主的木生食用菌产业一度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全县几乎85%以上的农户都有种菇,如果这个“袋口”一收紧,农民的生活就会陷入困境,因此,在当时,保住香菇产业,就是保住农民的“饭碗”。食用菌专家张维瑞算过一笔资源账,他说,屏南县发展木生食用菌最多时一年达到8000万袋,而每1000袋香菇所消耗的阔叶木(俗称杂木)就要1立方米,也就是说一年就要砍掉8万立方米原木,如果集中在一起,一座满目苍翠的大山用一年时间就会被“剃”光。屏南有多少阔叶林能经受得住刀斧的盘剥?
     尽管屏南县的森林覆盖率还有76.4%,但县委、县政府领导已在为这一“吃树产业”的前景焦虑了。去年的县党代会上,县委提出了“发展山区特色经济,构建生态旅游强县”的目标,很明确地指出要逐步压缩香菇生产,不能再杀鸡取卵,否则,阔叶林保不住,青山绿水保不住,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保不住。尤其是随着以全省八大旅游品牌之一的白水洋景区为龙头的旅游大开发的兴起,生态立县这条主线愈发明朗。凡是破坏生态的“门”都得关闭,但没了香菇产业,农民的饭碗砸了,新的饭碗从何来?
     如今:收起柴刀挖开财路
     12月6日,在熙岭乡塘后村的杏鲍菇生产基地里,只见菇棚内一溜溜木架上齐整整地摆放着菇筒,上面长满了一朵朵状如白瓷花瓶的杏鲍菇,情景蔚为壮观。菇农介绍说,这是用棉籽作原料的食用菌新品种,每公斤售价在12至16元之间,很有赚头。
     像塘后村这样大规模种植非木生食用菌的村庄比比皆是。经过近两年来的努力,食用菌品种结构调整已取得实质性成效。今年,非木生食用菌发展量占总量的50%以上,鲜品产量达5.4万吨,总产值1.8亿元,比去年增加3000多万元。杏鲍菇的高效栽培、滑菇的南方栽培、袋栽草菇的夏季栽培等非木生食用菌品种的栽培技术难题相继被攻破,并在全县得到推广,农民逐步转向非木生菌生产。目前,全县已形成以稻草、棉籽食用菌废料为主要原料的10多个非木生菌品种生产格局,其中毛木耳、滑菇、鸡腿菇、大球盖菇等几个菌类,都可以二次利用其它食用菌废料进行生产,大大节约了生产原料与生产成本。据县食用菌办预计,明年非木生菌与木生菌的比例将被调到7:3,农民还将持续增收。
     要让农民的刀斧不再伸向绿色资源,除了调整食用菌产业结构还不够,屏南县在培育其它特色农业经济上下苦功。目前,反季节蔬菜产业已颇具规模,今年播种面积超过7万亩,而品种多达20几个,反季节蔬菜在农民增收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上调。县有关部门加强管理,实行轮作方式,防止土质恶化;实行“准出制”,加强农残检测,防止蔬菜质量下降,引导蔬菜产业打“绿色牌”,走“生态路”,让这个产业更具生命活力。农庄经济是屏南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全县面积达100亩以上的立体式、综合性农庄已有100多个,这些农庄或以种植为主、或以养殖为重,或是种、养、加结合,走的是绿色环保之路。古峰镇的朝阳农庄不仅垦复荒山种果蔬,圈地挖塘养禽畜,而且研发即食食用菌加工技术,成立公司搞食用菌深加工,闯出一条新路子。
     目前,屏南县开始建立速生丰产用材林、食用菌专用林、名特优经济林、森林食品与木本药材、珍稀乡土树种苗繁育等5个大型基地,在构建生态体系的同时,广辟农民增收途径,达到生态立县、生态富县、生态强县目标。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