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来乍到——初步接触栗树蘑
2008年,他刚到怀柔做村支书助理时,正赶上六渡河村产业发展的瓶颈期,尤其是支柱产业——板栗的市场价格也在逐年下降,产业发展急需一个新的突破口。刚做“村官”的王为华也在考虑,自己能做些什么?
“村官”入职培训期间,王为华曾经接触到一个栗树蘑的项目。栗树蘑,因依栗树生长而得名,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并且种植技术已经相对比较完善。六渡村的村民对它也并不陌生,每年夏天他们都会上山采收野生栗树蘑做成各种美味菜肴。经过一番走访和调研,他开始计划着引入栗树蘑的人工种植。
选定目标后,王为华便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但村民报名的情况并不乐观,原因在于栗树蘑人工种植属于新生事物,村民没有管理经验。另外,村民也担心市场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万一种植出来却销售不出去,利益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失。
生长在农村的王为华能够切身理解村民的疑虑。因为在土地里面刨食的农民不容易,他们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血汗换来的,所以他们每一笔投资都做得非常谨慎,他们怕自己的钱万一投进去却打了水漂。
敢为人先——精心经营试验田
了解了村民的“心结”,王为华开始研究对策。他多方奔走,联系农业种植专家举办培训会,在村里的支持下成立了“栗树蘑种植合作社”并任社长。
王为华提出由村里统购统销村民种植的栗树蘑,但也意味着要村里承担几十万的风险,村委会曾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就在陷入僵局之际,恰逢北京市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王为华也因此从市科委争取到了50万元资金。
资金到位后,村民心里踏实了,种植户由原来的十一户增加到三十九户。为了带动栗树磨产业的发展,王为华还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筹资3万元建立起自己的“试验田”,给村民做一个表率。
其实,王为华也有一些担心。刚投资时,他还要还助学贷款,加上又借了不少同学的钱,一旦不成功,身上就有三四万的债。最担心的,就是如果发展失败了,对村民的积极性和信心会有很大的打击,这个产业就有可能永远起不来。但是王为华已经下定决心,并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为了兼顾工作和实验种植,王为华找村民一起合伙,他负责技术,合伙人负责日常管理。那段时间,他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赶到实验基地干到七点多,然后再骑着自行车去村委会上班,下班后又直奔基地干到天黑才回家。
苦尽甘来——蘑菇走向致富路
种植栗树蘑是一个相当复杂和艰难的过程。王为华承包了142个大棚,意味着要挖37方土作渠;把11吨重的菌棒放到里面;再把800多根竹竿窝成棚的形状,一根根插到地里;为避免强风吹跑棚顶,还要用五百多块石头压住栗树蘑的开口;所有工作完成之后,要给棚安装总共七百多米的微喷管道再装上喷头。那个时候,王为华手上全都是水泡,手好几天伸不直。这是一场硬仗,但他坚信:试验田必须成功!
让王为华感动的是,村民们向他伸出了援手。他们在实验基地做了义工,分文未取。菌棚搭起来了,管道铺设完了,菌棒种上了,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一个半月后的一个早晨,王为华像往常一样在地里巡查,突然发现棚地上有了一个令他激动的裂缝。第一茬蘑菇出来后,村民们纷纷向他询问栗树蘑的种植和管理方法。但在等待着第二茬蘑菇丰收时,由于遮阳措施不到位,一下子损失了几百斤。成功从来都青睐于执着而不肯认输的人。经过实践的磨练,王为华和村民们终于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栗树蘑种植方法。
栗树蘑的产量有了,王为华便利用民俗接待、采摘、景点和宾馆饭店等多种渠道,身体力行的跑客户,做协调,为栗树蘑实现产供销一条龙开拓了宽广的道路。三年来,合作社共发展社员50户,栗树蘑菌棒29万棒,产销栗树蘑10万斤,为农民增收80余万元。
对于未来,王为华想得挺远:先将自己的品牌打出来,再建制菌室,生产蘑菇有机食品,往后还要将蘑菇内的抗癌纤维提取出来,发展更加广阔的栗蘑深加工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