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浙江农民林星来正在为扩建厂房的事四处忙碌。
今年44岁的林星来,是永康石柱镇田畈林村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他在青海创办实业、投资房产,后又投身“绿色农业”,在高原摸爬滚打,遭受过挫折与失落,也品尝到成功和喜悦。
带富两万农户
1997年,林星来到距离青海西宁31公里的互助县闯荡。15年奋斗下来,他创立了青海林泰集团,还兼并了互助县电影院、电影公司,在青海,这个浙江农民名气不小。
互助是一个农业大县,农民的观念却相对落后。对土地有着近乎天然热爱的林星来,看着当地农民捧着“金饭碗”,却过着穷日子,心里很不是滋味,萌生了拼一拼的念头。
2004年,林星来兼并互助县农场,创建青海绿革农业新技术产业化有限公司,开始实施一场“绿色革命”。他在该农场80亩土地上投资3800万元,建立“食用菌培育、种植、加工基地”,引进技术人才,带动该县6个乡镇1000多户农户开展反季节蘑菇种植,产品全部订单收购。
青海传统农业“历史欠账”较多,资金、技术及市场等都有待开发,不填上这些“漏洞”,要实现农业发展,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这也是该省很多农业企业普遍面临的一道“坎”。
林星来的做法是:农民缺什么,就给“补”什么。
农民缺技术,他就组织免费培训,先后为1万多农民上了科技课;农民缺资金,他就成立了农业投资担保公司,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担保。
林星来说,他在青海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看到当地农民收益多了、腰包鼓了,他们脸上洋溢着的灿烂笑容。农业产业初见成效,农户收入稳步提高。为感谢这个“农业带头人”,当地淳朴的农民提着一篮篮自家产的土鸡蛋,一次次送到林泰公司,硬是要塞给林星来。
面对这份朴实的情感,林星来感动不已,他总是婉言谢绝,将送上门来的土鸡蛋一一挡了回去。林星来对农户们说,等大伙赚了更多的钱,发家致富了,他再收这些土鸡蛋。
2007年8月,林星来公司投资开发的“食用菌及特色蔬菜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在西宁市湟源县北郊启动,他的高原“绿色农业”事业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目前已建成2万亩蔬菜、菇类生产基地,使种植区内近2万农户直接受益,去年亩均增收1.5万元左右。
玩转绿色农业
前几年,青海房地产风生水起,林星来为何不全力攻这个“聚宝盆”,却转而另辟蹊径,投入大笔资金“玩”起农业?面对种种疑惑,林星来似乎总是气定神闲,棋高一着。
林星来说,青海没有污染,是一片净土,这是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的最大优势,也是他钟情农业的信心和希望所在。
目前,食用菌及特色蔬菜产业化项目发展势头良好,林星来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即农业公司负责菌种供应、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市场销售,农户只管种植,各司其职,共同发展。种植区内主要种植和加工蘑菇、青海胡萝卜、枸杞等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及绿色农产品,同时引进荷兰等国先进农业技术,对农产品从种子培育到加工成品进行全程管理,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现在,林泰集团的双孢菇、白灵菇、杏鲍菇等互助出产的优质食用菌以及胡萝卜、枸杞等农产品畅销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国内各大城市,蘑菇还大量出口国外,绿革公司还被评为青海海东地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省级科技示范园区”。
林星来说,公司今年将重点抓好农业产前、产后这“两头”,集中精力搞科研,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同时放手“中间”,鼓励农户承包种植,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利用青海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高原绿色农业顺风顺水,林星来在青海省的知名度也逐年提高。近几年来,林星来先后被评为青海省劳动模范,被推荐为互助土族自治县政协委员。对今年的目标,林星来充满信心。他说,“绿色农业”市场广阔,企业和农户将会更有奔头。
互助土族自治县
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总面积3360平方公里,总人口36.54万人。地处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大气稀薄,空气干洁,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光能资源较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2521.7小时,年日照率为57%,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生态建设示范县,也是青海省主要粮油、生猪、禽蛋生产基地。
全县有耕地105万亩,主产小麦、青稞、蚕豆、洋芋、油菜等;有160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场,森林面积196万亩,木材蓄积量名列青海省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