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为柞水木耳点赞:“小木耳,大产业”。
“总书记对柞水木耳的评价,让我们科研人员倍感振奋。”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说。
味鲜、个大、肉厚,眼下,李玉团队选育的黑木耳、玉木耳在柞水喜获丰收,在当地百姓脱贫致富中发挥了硬核作用。
李玉院士来柞水调研
李玉,是世界上第一个为黏菌新种定名的中国人,是我国食药用菌研究领域唯一的院士。长春和柞水远隔2102公里,李玉团队的木耳为何能在柞水喜获丰收?
这背后有一个科技扶贫的动人故事。
一心,从志同到道合
“柞水木耳的口感软糯,能吃到儿时的味道。”提起木耳,柞水人总会热情的推介。
柞水木耳
2017年,柞水县委、县政府决定把木耳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非常希望能引入李玉院士团队。柞水县是科技部的定点帮扶县,科技部获悉后,十分重视,科技部农村科技司第一时间进行了牵线沟通。
2017年12月7日,在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徐南平的见证下,柞水县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扶贫项目签约仪式。会上,吉林农业大学与柞水县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意向书。
吉林农业大学与柞水县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意向书。
合作事宜,迅速提上了日程。“食用菌产业具有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支撑国家食物安全‘三个特征’和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争资源‘五不争’的特点,我们一定要鼎力支持,用科技支撑柞水木耳产业的发展。”李玉说。
李玉院士在柞水调研木耳产业。
创新,从源头到加工筛选菌种、制定规程、研发新品……科技为柞水木耳插上了“翅膀”。
“菌种好菌才好。李玉院士团队进行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木耳栽培品种和野生种质资源的收集和鉴定,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对柞水本地主栽品种进行了改良,创制和选育了适合柞水本地栽培的高产优质新种质和新品种。”科技部第30届科技扶贫团柞水县执行团团长,科技部挂职柞水县委常委、副县长利斌说。
什么时候该浇水、该通风?现代化菌包生产对农户、基层干部来说,颇为陌生。院士团队制定了木耳的生产标准和规程,并进行了培训。
食用木耳,毕竟产值有限。如何增加木耳的附加值?院士团队开始了深加工产品的研发。
鼎力支持。2018年,科技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下设立了定向课题——“秦巴山木耳种质资源繁育与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通过课题把以上事宜做实、做细。
柞水木耳
该课题主持人、李玉院士团队成员、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授王琦介绍,1年多的时间,院士团队30余人多次深入柞水,筛选优良宜栽菌种,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完善木耳产业发展规划,培训农户和技术人员,木耳冰淇淋、木耳超微粉、木耳脆片、木耳菌草茶、木耳益生菌等新产品相继被研发出来。
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现代化的菌包棒,有的直接放在薄膜上,有的如糖葫芦插在钢筋棒上,有的则吊起来如连起来的小沙袋,待木耳长大盛开,个个便花团锦簇、精神抖擞、整装待发。
柞水木耳
“我终于还清了债,脱了贫。”柞水县下梁镇金盆村57岁的陶伦红高兴地说,他于2019年4月到柞水木耳菌种繁育及产品研发示范基地务工,学到了技术,赚到了工资。“为了让院士团队筛选的菌种和研发的品种加快在柞水生根发芽,在陕西省科技厅的支持下,科技部扶贫团在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中设立了‘柞水木耳菌种繁育研究及深加工产品研发’项目,建成了柞水木耳菌种繁育及产品研发示范基地。”利斌说。
基地就位于金盆村,于2019年9月3日成功投产,日产菌包2800包,现已生产玉木耳菌包5万袋。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在科技部的支持指导下,我们将继续与院士团队密切合作,推广黑木耳、玉木耳轻简化栽培技术,引入先进的栽培模式和栽培机械,引入为柞水选育的木耳品种,开展木耳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推动柞水木耳产业向智能化、轻简化、机械化发展,进一步强化科技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努力为柞水木耳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利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