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动态首页 动态分类 切换频道

与蘑共舞

2014-11-04 11:100记者 姜晶晶京郊日报

蘑难

经历了事业和生活的双重打击之后,李专平开始变得消沉起来。“那时候年轻气盛,总觉得干赔了是件丢人的事儿,在老家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李专平说,在家“赋闲”了两年多,他都没能从伤痛中彻底走出来。“当时欠下的钱还没还,别人欠我的钱也要不回来,感觉生活一片狼藉。”于是,1996年,李专平带着一份逃避的心理,只身来到北京,准备为自己的人生寻找新机遇。

初到北京的李专平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往哪一行里钻。“在老家,一直从事的都是种蘑菇、卖蔬菜等和农产品有关的事儿,但因为在这上面栽了跟头,所以内心很排斥再干这一行。”李专平说,当时他找到了一家建筑工地,靠干电工维持生计。但干了一年多之后,心里却还是放不下他的蘑菇。“毕竟是学了十多年的技术,扔了实在是可惜。”于是李专平在朋友的介绍下,开始到蘑菇种植企业给别人做技术指导。

1999年,通州一家公司从新疆引种阿魏菇,进行大规模的试验栽培,并请来李专平做技术指导,这也为他后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阿魏菇是新疆地区一种野生蘑菇,比较珍贵,此前从来没有人工栽培的经验。”李专平说,他是公司最早参与引种阿魏菇的人,后来公司给阿魏菇换了一个名字,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白灵菇,他也因此在食用菌圈内被称作“白灵菇之父”。

拥有这份“荣耀”之后,李专平也有了立足的资本,并还清了老家的外债。2001年,天津武清一家公司与李专平合作,一起搞白灵菇种植。“当时我算技术入股,每月只拿500元的生活费。”李专平说,300人的工厂,生产、管理都是他一手抓,第一年就为公司赚了100多万。但是这些钱李专平没拿到一分,都被公司用于扩大再生产了。“当时也没多想,总觉得潜力在,早晚会分到大钱。”但让李专平万万没想到的是,2003年“非典”到来,公司担心蘑菇销路不畅决定停产,只分给了他一栋带不走的大棚做补偿。再之后,李专平遭遇了断水断电,被迫“净身出户”。“干了两年多,没赚到钱,还被人欺负。”李专平说,当时内心觉得很失败,想和对方同归于尽的心都有。

蘑王

都说命运弄人,但命运也是公平的。就像有句话所说,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因为“非典”,李专平遭到了事业伙伴的“抛弃”,但也同样因为“非典”,他掘到了建立自己蘑菇王国的第一桶金。当年,因为“非典”的到来,很多食用菌种植企业都选择了停产,但“非典”过后,蘑菇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消息又让不少商家开始在市场上疯狂地寻找蘑菇。

“因为我此前跑市场时积攒了不少广州、上海等地客户,而且还给全国各地的学员培训过白灵菇栽培技术,知道哪里有货,能满足双方的需求。”李专平说,两个月的时间,他就靠着一部电话,赚到了160万元。

有了这160万元之后,李专平并没有贪图安逸,而是选择在通州区永乐店镇柴厂屯村租下一块53亩的空地,建起了15栋大棚和一间1000平方米的冷库,开启了属于他自己的蘑菇事业。“不夸张地说,永乐店镇的蘑菇产业最早也是我带动起来的。”李专平说,现在除了柴厂屯村的村民之外,周边的半截河村和小务村三百多户村民也加入了蘑菇种植的队伍。

在永乐店镇的10年间,李专平也曾遭遇过挫折。2008年,原本想借奥运契机扩大再生产的他,却再次赔了个底儿掉。“那年公司建了一条白灵菇罐头的生产线,没想到因为物流限制,根本运不出去。”李专平说,奥运会之后又遭遇了金融危机,许多外贸出口的订单也被取消,损失上百万。尽管公司境遇悲惨,但李专平这次却没有“跑路”,也没有让和他签约的农户受损。“每个大棚的成本是3万元,当年我们每户给4万,保证每家都有1万元的盈利。”李专平说,就是因为这个举动,当地的不少老百姓现在还都愿意跟着他干,称他是“蘑菇王”,他也因此获得了2008年首届全国优秀农民工的称号。

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的李专平已经打了漂亮的翻身仗。2012年,他又将目光投向了林下木耳栽培技术的研究。“北京的木耳多是长在大棚里,而我们这里的木耳是露天的。”李专平说,由于北京的气候比较干燥,想要向东北木耳一样露天生长,就要解决关键的催芽技术,现在他的合作社已经突破了这项技术,并在通州、大兴和延庆多个地方进行了试种。每亩的纯收入可达到1万元。目前这个项目已经被市农委列入重点项目,将于明年在全市范围内大规模推广。

十多年的“北漂”生活,让李专平重新找回了自我,也收获了新的生活。如今他和父母、再婚的妻子、孩子一起生活在柴厂屯村的工厂厂房里。李专平说他也不知道明天还会发生什么,但种蘑将会是他一生的事业。他感谢命运带给他的一切,因为人生就是一个需要不断打磨的过程。

 


« 上一页 2/2 下一页 »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