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动态首页 动态分类 切换频道

运用新机制 发展大产业 富裕老区人

2004-09-08 00:000中国食用菌

运用新机制 发展大产业 富裕老区人
    
     ――对湖北省远安县茅坪场镇代料香菇产业化的调查与思考
    
     任建新
    
    
       
       湖北省远安县茅坪场镇是一个老区乡镇。1997年以来,该镇运用示范引导、自我投入、政策激励、科技服务、市场拉动等五大新机制,大力发展代料香菇生产,实现了四年四大步发展目标,代料香菇产业已经形成,老区处处飘溢菇香。2000年发展代料香菇460万袋,人均种植480袋,全镇有19个村145个组1321户从事代料香菇生产,其中发展3l一40万袋的有4个村、21―30万袋的有7个村、20万袋以下的有8个村,在当前农民收入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茅坪场群众从发展代料香菇中人平获取了1500元收入,占现金收入的60%。勤劳的老区人民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在香菇上再造了一个茅坪场镇。
    
       示范引导机制――收到吹糠见米 立竿见影之效
    
       茅坪场镇在全县开创了根木栽培香菇和代料种植香菇两个先河。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得益于老区人民不甘人后、勇于创新的精神,得益于善于引进、培育能人以及注重发挥能人的示范引导作用。一是引进能人,导航引路。早在1984年,他们就从湖北省京山县引进技术员推广木香菇的栽培技术,使满山遍野的栎木增值变成钞票装进了农民腰包,群众不仅逐步摆脱了贫困,而且更新了观念,积累了技术。但拼资源式的粗放种植,资源逐渐枯竭。1996年,新华社内参《一朵香菇撑起一个庆元县》介绍了浙江省庆元县发展代料香菇的经验,启迪了茅坪场镇党委政府,他们未雨绸缪,认识到发展代料香菇是必由之路,是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于是翻印下发到各村组开展学习讨论,向广大农民算细账、晓利害。据测算,一桐直经20mm长100mm的椴木,种植5年能嫌6―8元钱,而用这桐椴木可生产5―6袋代料,一年的生长期可赚12―16元(平均每代2元)。代料香菇所具有的见效快、能耗低、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优点,是放经营无法比的。在“转型”的关键时刻,镇政府肩负引导之责,组织专人专班到浙江庆元考察学习,取经问计,终于从庆元县引进了具有十多年代料香菇生产经验的科技能人范世锦、范世荷两兄弟。质朴的老区人以“别人发财我发展”的气魄,为他们无偿提供住房及生活用具、无偿提供厂房设备及实验材料、3年内免交各种税费的“二无一免”服务。1997年上半年,范氏兄弟经过试验,终于筛选培育出了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质菌种,种植出1.3万袋代料食用菌,成功地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二是培养能人,起好步。一石激起千层浪,菇形美观、色泽上乘、售价可观的第一批香菇出棚后,引来七乡.)\里的人参观。看得见、摸得着的香菇和效益掀起了茅坪场镇发展代料香菇的第一次高潮。在范世锦的指导下,通过示范基地的带动,茅坪场镇涌现出了一批发展代料香菇的种植能手和地方能人,如铁炉湾村的郑世光、金斗村的张兴才、八角村的汪振东、老观村的肖兆彪等,收到了“典型形成批量,基地形成规模”的效果。1998年,全镇发展代料香菇达到60万袋,起步态势良好。三是现身说法,加强引导。为引导广大农民发展代料香菇生产,培植壮大香菇产业,茅坪场镇先后组织300多名镇、村、组干部职工到试验基地学习代料香菇种植技术,用技术武装干部,与农户结成“一对一(二)”帮扶对于,并采用技术人股、技术帮扶、示范种植等形式,变“喊号子发展为招袖子实干”,赢得了广大农民的信任,使广大群众愿意跟着干部干、情愿跟着党委政府走。通过三级示范的强力拉动,到1999年底茅坪场镇已经发展代料香菇200万袋。
    
       自我投入机制――收到自我约束 自我发展之功
    
       俗话说,抱着别家的孩子不怕走夜路。之所以敢走夜路,不怕吓了孩子,关键是这孩子是“别家的”。引导农民发展产业化,要汲取过去的教训,变过去国家或集体投入为农民自我投资,使农民真正成为香菇产业发展的投入主体,承担风险和享受利益,促使农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增强责任感,发动广大农民发展香菇的积极性,推动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茅坪场镇发展代料香菇生产的资金,主要来自农民自我积累和小额信贷。过去的椴木香菇栽培为老区群众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具有生产香菇的内在积极性,在转向代料香菇生产时,便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投入上,全镇有20%一30%的菇农投入来自自我积累,前后累计投入约180多万元。如引进范世锦发展代料香菇初期,镇政府除提供生产场地和相关政策扶持外,没有投入一分钱财政资金,完全靠其自我投入、自主发展。小额信贷对没有积累而自有资金不足或有一定积累、但需规模经营的农户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为香菇产业的良性快速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2000年,全镇8.o%的菇农借贷“小额信贷”资金165万元,平均每户菇农贷款1249元,为跳跃式完成460万袋的生产规模立下了汗马功劳。
    
       政策激励机制――收到放水养鱼 有水快流之能
    
       好政策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宽松的环境才能激发农民发展香菇的积极性。在香菇产业的发展上,茅坪场镇党委政府十分注重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履行向菇农的承诺。一是以优惠政策促发展。认真执行县委、县政府有关香菇发展的各种政策,坚持对流通环节税费征收实行“一家征收,多家分流”,严厉打击“三乱”收费,确保菇农和菇贩的利益。为把“蛋糕”做大,镇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他们放水养鱼,制定了前3年免征农业特产税、3年后按规定标准的20%征收等税费减免政策。二是以丰厚奖励促发展。一方面,建立发展奖。对种植大户镇政府从场地、用工、。用材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各村也根据本村实际制定免统调工和按袋计奖等奖励办法。如两河村每种植千袋减免5个统调工、搭建灭菌灶的补助100元、对技术推广能人实行误工补助等,大大调动了农户积极性,2000年该村发展了32万袋。另一方面,给予政治荣誉。每年的岁末年初,镇委、镇政府都召开大规模的食用菌生产总结表彰大会。1999年对3个万袋以上的状元户、18个5000袋以上的示范户、4个示范村、6个支持发展的镇直先进单位分别进行了通报表彰和奖励,在全镇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在评先表模及推荐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名额时也有意识向典型示范户倾斜。近年来,已有20多名示范能人被推选为县镇两级代表和县政协委员。范世锦还当选为县政协常委,连续两年被评为县劳模。三是以目标责任促发展。1997年初,镇党委、镇政府确立了:一年试验示范,二年引导群众干,三年加快大发展,四年达到400万(袋)”的发展目标,力争使农民现金收入的80%、财政收入的50%和村级积累的40%来自代料香菇产业。为达到这个目标,他们一是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做到了“换班子不换项目,换领导不变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使香菇产业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二是硬化责任不稀松。镇里成立了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健全了目标任务考核奖惩机制;每年与全镇19个村分别签订代料香菇生产责任书,完不成任务的按比例扣减驻树干部及村三职干部工资。通过层层加压,增强了全镇各级干部发展代料香菇的责任感。三是强化督办不落空。镇党政主要领导每年都要带领驻村干部、涉农部门单位负责人逐村办公,对香菇丰产进行专题督办,通过督办,督醒了糊涂、督慌了落后、督香了先进、督实了责任、也督大了产业。
    
       科技服务机制――收到“引擎”推动 服务到家之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实用的技术是农业产业化旺盛生命力的保证。茅坪场镇在发展香菇产业的过程中,依托科技“引擎,1对产业发展的强力推动,不断改进香菇品种,不断完善栽培技术。一是成立科研机构,促进技术创新。为探索成熟的适合本地的实用技术,茅坪场镇成立了以范世锦为所长的民营性质的食用菌科研所和食用菌技术推广站,专门从事菌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自1997年以来,该科研所己成功培育了三个大类12种优质菌种,开发出高架栽培等多种实用技术,根据香菇生产周期,适时编印了近百期指导香菇栽培的技术资料,为“公司十农户十基地”产业化纵向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健全服务网络,加强科技培训。他们以科研机构为核心,对镇村组干部、菇农骨干进行集中培训或分片轮训,培养技术骨干队伍,形成了“镇有技术专家、村有技术能人、组有技术骨干、户有技术明白人”的技术层次体系。其次是以播放录相带、影碟、发放资料、广播电视讲座等形式,传播香菇栽培种植技术。其三是由县森源集团、镇代料香菇技术科研所和镇的技术专家组成专家团,进
     村入户“巡诊”,加强技术服务,在香菇栽培关键时期进村入户,解决各种疑难问题。4年来,全镇共举办代料食用菌专题培训班155期,组织专家及技术人员下乡巡回指导60多次,累计发放技术资料2万多份,培训人数达2万多人次。
    
       市场拉动机制――收到开渠疏水 货畅其流之果
    
       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出口”,是产业化得以发展壮大的依托和基础。茅坪场镇在发展香菇产业伊始,为避免“菇’’贱伤农,就着力于市场的拓展,形成了“三支大军”闯市场的局面。一是千家万户的生产大军,向市场源源不断地输送产品,确保“产的出”,平均每年产于菇532吨。二是南下北上的销售大军,经他们之手把产品卖出去,确保“销的出”。在椴木香菇生产时期,茅坪场镇就出现一大批南下广州的营销大贩。发展代料香菇后:茅坪场镇以这些商贩为营销大军主力,涌现了一批营销大村和1200多个营销大户。如营销专业村八角,全村260个户就有近200户专事营销,营销大户熊德金和陈先金年销售干菇达25万公斤和10万公斤以上,全村2000年销售干菇400多吨,销售收入1860多万元;正是这些香菇商贩粤闽浙等地香菇客商贸易往来,构建了偏僻的远安县与大市场联系的绿色通道,加快了香菇产业迅猛发展。三是政府及各部门服务大军,优化了市场环境,确保服务到位。大力搞好协调服务,视开拓市场为己任,破陈规,出新招。税费征收坚持“一家征收,多家分流”;出口办证全程服务,简化手续;牵线搭桥乐当“红娘”。如一位镇领导偶然在《宣昌日报》上看到某地盐水菇销路很好,便顺藤摸瓜,登门拜访,并果断组织专班到河北、天津等地开拓市场,一举打通乐鲜菇直销北方市场的销售通道。同时,攀强挂靠大公司、大集团,诚邀他们到实地考察,培育“订单市场”。2000年,先后从福建引进了两个大老板,投资过百万元,建起了冷冻库,购买了冷藏车,构建了香菇鲜销的渠道,拉近了与大市场的距离。
    
       几点启示
    
       第一、选准项目是发展产业的关键。产业化项目的选择要注重发挥资源、人才、技术和市场的优势。没有人才优势的项目,不容易做大。如鹿苑茶是我县的精品名牌,有市场也有资源,但由于缺乏技术人才,品种和品质无法改良,多年一贯制,始终处于一种小打小闹的状态。没有市场的优势项目,也不能强壮。如鸣凤米是我县的传统优质产品,有技术也有资源,苦于规模不大、外销不旺、价格上不来,不能很好的激发农民发展的积极性,产业发展不壮。茅坪场镇在椴木香菇面临发展困境时,以代料香菇做为产业发展的主攻项目,利用已有的技术基础,注重启用富有经验的技术能人,开发丰富的灌木林资源,依托长期以来建立的稳定客户和市场,代料香菇产业得以迅猛发展与壮大,取得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依靠人才、技术、资源和市场的支撑。
    
       第二、创新机制是产业壮大的根本。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揭动力,只有打破常规才能获得超常发展。茅坪场镇在发展香菇产业上运用的新机制。是产业得以“裂变式”发展的秘密。引进能人、示范引导,能够使科学实用技术得到快速推广,缩短农民“观望期”,避免瞎折腾。自我投入,可以增加约束和责任,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促使产业的健康发展。政策激励、强化责任,不仅提供了宽松发展环境,而且促进了管理,推动产业良性发展。成立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服务,推进了产业换代升级,增强竞争能力。市场机制拉动,畅通了产品出口,推动了产业持续发展。这五大机制是一个整体,是矛坪场镇多年探索的成功经验。当然,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五大机制也需不断发展和完善。
    
       第三、市场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市场需求的产品,产业发展才能获得强劲的生命力。纵观矛坪场镇香菇的市场开拓,虽然已取得很大的突破,但仍有两点值得研究:一是本地市场不够发达。1996年该镇香菇市场曾红极一时,后因为多种原因市场衰落,未能在本地形成毗邻县市的香菇集散中心,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滞缓了产业发展的步伐,值得很好反思。二是仍需要下大力气继续扩展市场空间。大市场才能带来大产业,通过建立大市场促进大产业的形成,并反作用于大市场。
    
       第四、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产业发展快,全靠龙头企业带。矛坪场镇香菇产业的发展,得力于五大机制得相互促动,但是仍然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在2000年香菇价格低迷时,导致菇农丰产不丰“价”,这说明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集产加销一体的龙头企业,做好深加工,增加附加值,要汲取产业龙头企业不“龙”限制产业发展乃至导致相对落后的教训。当前,需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组建股份制合作销售公司和产销一体深加工公司,使龙头企业真正壮大起来,这是当务之急。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