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动态首页 动态分类 切换频道

《神奇黑土地》之天作一“东宁黑木耳”

2022-09-29 15:550黑龙江新闻网

绥阳:小镇吸金格局大

绥阳镇不大,但是有高铁通过,又有雨润、润乡、北域良人、宏福、双胜等一批木耳加工企业加持,地位特殊,名气不小。特别是,当2021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暨中国品牌建设高峰论坛上宣布,“东宁黑木耳”以843的品牌强度和181.27亿元的品牌价值蝉联中国地标产品食用菌类第一名,绥阳镇进入人们视野;同年,东宁市将一座黑木耳博物馆建在绥阳,小镇更加倍提高了知名度和身价。

小木耳给边陲小镇带来大变化。对此,生活在镇里70多年的付林锁尤为感慨。这位种植黑木耳的“老把式”,在自己20多岁时就和木耳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木耳还都是人们只能在林中偶遇采摘的稀罕物。那时的木耳,多为伐木工地木头堆上的自然生长。朽木糟木裂缝里长出的菌丝,经阳光雨露幻化成“耳”,这让当时在生产队劳作的付林锁看到一线生机。他“异想天开”地开始探索黑木耳菌种的人工培育。经过几次挫折、失败,1972年春天,付林锁在500个罐头瓶中成功培育出第一批木耳菌。这一举动,成为东宁黑木耳人工种植技术零的突破。1977年,东宁黑木耳产量首次破万斤。

如今,整整50年过去,东宁黑木耳已名甲天下。

在东宁黑木耳博物馆,当年付林锁培育木耳菌所用的工具已成为展品。原始的树段打孔器、装着菌丝的试管和罐头瓶、泛黄的木耳种植技术小册子……都透着那个年代人们向大自然学习的热情和渴望改变生产方式的执着,透着东宁农民的智慧和倔强。

如今,这种智慧和倔强,体现在一位28岁的企业经理翟正健身上,多了一份自信和大格局。

黑龙江顺德峰兴盛永食用菌有限公司,是一家菌用物资生产销售企业,其生产经营的东西可谓包罗万象,黑木耳生产上下游产业链上的所用物品在这里都有经销。最有特点的是,厂房外墙有一张贴满小红旗的中国地图。总经理翟正健说,有小红旗的地方都是他们生意抵达的地方,他要把小红旗插向更多更远的疆域。

年轻的翟正健对食用菌企业未来发展的期许,是有足够底气的,这份格局和自信来自东宁黑木耳产业发展的强大。

一份来自东宁市政府的资料显示,目前,东宁市已经建成200亩以上园区39个,现有木屑经销商40户、菌用物资经销商店41户、黑木耳专业合作社89家;黑木耳生产相关企业116户,其中菌包生产企业90户、菌械制造企业6户、废弃菌包综合利用企业10户、黑木耳加工经销企业10余户;全市直接从事黑木耳生产的农户9300户、2.2万人。2021年,东宁黑木耳种植规模9亿袋,黑木耳干品产量4.5万吨,年交易量10万吨、交易额65亿元,带动全链条销售收入近百亿元。

东宁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王良武说,小木耳富了东宁人,去年东宁农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30024元,连续16年领跑全省,东宁也成为全省首个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大关的县(市)。

东宁黑木耳为啥好?山好,水好,技术好,“三好”成就一好,产的就是好木耳!王良武一番自豪的讲述十分有带入感,令人不禁向往看一看那些生长出“黑精灵”山水林田。

东宁:地灵物丰 山水含情

盛夏,又到了黑木耳收获的季节。此时的东宁,气温攀升,烟雨霏霏。从绥阳镇驶往东宁市的高速路,是美出了名的331G国道。车子穿行在薄薄的雨幕中,远处的山宛如水墨勾勒,近处的林郁郁葱葱,得知国家虎豹公园就在东宁这一带山林蔓延,让人不禁遐想,茂密的山林中,是否有一只“东北大猫”正在闲庭信步。

东宁,地处长白山与完达山余脉结合部,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和日本海直线距离50公里,恰好面海的一座山有个巨大缺口,海风吹送东宁,使这里冬暖夏凉,林、水资源丰富。在这样优质的地理条件下,黑木耳长得形如弯月、色如墨玉、口感爽滑、营养丰富。东宁又有昼夜温差大的特点,特别适合黑木耳营养物质的保存,这里出产的黑木耳色黑、肉厚、形好,经检测,多糖和粗纤维含量较高。

东宁市委书记时林说,东宁黑木耳先后经历了野生采集、伐木生产、段木栽培、袋料栽培四个阶段,今天,袋料栽培是黑木耳的主要栽培方式。

果然,越临近东宁市区,就有更多的地摆木耳田和挂袋木耳大棚映入眼帘。穿行在雨雾中,同行的东宁人不禁感慨地说:“这下雨就是在下钱嘞!”

基地木耳正在进行今年的第五轮采摘。女研究员郭雯正在每个木耳大棚和地摆木耳田里忙碌着。这个季节,为了抢收木耳,基地要雇用大量的采摘工,一个小时工费在18元至23元之间,还很难雇到人。“抢收季一天工作要10多个小时,手脚麻利点的人,一天赚二三百元没问题。这个时候用工量大,采摘工供不应求,很多外乡人都坐着火车来干活,一两个月里能赚不少钱。”郭雯说。

东宁市食用菌协会会长徐连堂恰好在这里查看今年的木耳收成。他介绍,一个菌袋能产1至1.2两干木耳,一个耳农人家一般有10万至20万个菌袋,最多的都有40万至50万个菌袋,东宁黑木耳目前在绥阳雨润黑木耳大市场的批发价是每公斤38元至40元。

徐连堂说,东宁黑木耳的优势在干湿比例高,干湿比度≥13,这意味着一斤干木耳能比其他地方的木耳多泡发出3斤以上的食用木耳。

乡土人才:咬定一“耳”成大业

徐连堂原本是东宁市道河镇和平村的一名农民,1994年开始从事段栽木耳,后来开始琢磨新的木耳生产革新。到2006年,徐连堂已拥有年产十几万袋木耳的厂房和场地,但当需要他传授木耳栽培新技术时,他毫不犹豫,抛家舍业地投入到技术推广工作中。

在东宁,每个耳农都是技术高手,从菌丝培养到液体菌使用,钻研成专家的,在东宁还有很多。

老黑山镇老黑山村耳农石金库,探索出“小孔单片”出耳技术,每个菌袋刺孔约200个,产出的木耳单片无根,形如弯月,色如墨玉;东宁镇大城子村耳农丁兆全,试验出“棚室吊袋”立体栽培技术,亩均栽培量提高了4倍。

从事技术推广工作16年来,徐连堂年均举办技术培训班150场次,培训农民近7000人,全市1.5万户菌农,他见过、指导过的至少有一半人。

就是这些乡土木耳专家,革新了装袋机、窝口机、刺孔机等30余款菌用器械设备,独创推广了棚室挂袋、春耳秋管、越冬耳栽培、“小孔单片”出耳等20余项产业新技术,木耳生产技术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人才吸引和人才培养,在东宁一直都是不变的主题。2014年东宁食用菌研发中心成立时引进8名来自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几所高校的研究生,目前,在东宁共有黑木耳研发机构6家、黑木耳产业科技型企业5家,研究人员中不乏硕士生、博士生,从事科研和技术指导的人才在500人以上。同时,在山西中阳、陕西商洛、河北阜平等地,常年有东宁市派出的300多名技术员做技术指导工作,那里的黑木耳栽培,很多都采用了东宁的技术模式。

九山半水半分田,八分绿林半成“耳”。东宁的夏天,天青与墨色是其主色调,黑木耳陪伴着东宁一步步走过时间的旅程,当年的“拓荒者”已成古稀老人,他们的后辈沿着他们的足迹,用自己的方式带着东宁继续前行。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