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白露,秋高气爽。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官舟镇马脑村村民肖碧芝正在村里的食用菌基地摆放木耳菌棒。
"到这个年纪也做不了其他重活,每天来基地里帮着做点事,每天有80元的工资,比以前种包谷洋芋挣得更多。"
往年,肖碧芝跟同村的其他乡亲们一样以种植玉米、洋芋为生,套种黄豆、红薯,种植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高,人均年收入微薄。
如今,他们除了在基地务工每天有80—100元的收入,土地流转费也是一笔可观的费用,基地按照每亩每年700元的价格流转村民的土地,每年光是马脑村示范基地100多亩土地的流转费用就有7万多元。
从3月开始破土动工,到5月第一茬木耳采摘,再到目前秋季排棒,马脑村食用菌基地的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这半年时间里,村民们每天都干得热火朝天。
这种产业兴旺的景象,当地村民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不可思议。
然而,让村民们更惊喜的是,食用菌基地的发展内容却不只是食用菌,还涵盖了深加工和观光旅游。与种植基地同时启动建设的还包括智能化菌包加工厂在内的农旅一体化项目,下步建设内容包括种植莲藕、莲藕稻田鱼、精品水果基地等。
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在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官舟镇的思路清晰,"野心"不小。官舟镇副镇长杜尚会表示,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官舟镇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把产业发展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充分调动每个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技术熟练的工人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动力。从开工建设至今,马脑村食用菌(黑木耳)基地已通过现场教学、以工代训等多种形式,培养了一大批食用菌产业技术工人,使放下锄头镰刀的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成为发展农业产业的中坚力量。
"食用菌种植周期短、见效快、风险小,技术操作容易、劳动强度不高、辐射带动性强。"贵州省梵天菌业有限公司在马脑村食用菌基地的技术负责人陈瑞奇认为,马脑村选择食用菌产业作为致富产业是选对了路。
发展了产业、盘活了资源、壮大了经济,官舟镇马脑村食用菌基地让农村"沉睡"的资源真正"活"了起来,让农民的荷包渐渐鼓了起来。
然而,马脑村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壮大只是铜仁市全力以赴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一个缩影。
铜仁生态环境优越,为各类食用菌生长提供了天然宝地,全市野生食药用菌资源十分丰富,仅梵净山大型真菌种类就有365种124属41科,可供食用的种类达105种,约占贵州已知食用菌种数的43%,发展食用菌产业有着天然的基础。
食用菌不与人争粮、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是集高效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特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是真正的投资少、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市场广的产业。据调研数据显示,食用菌每亩净产值约2.85万元,是大棚西红柿亩净产值的3.8倍,是玉米纯收益的53.8倍,是小麦的67.1倍。
同时,食用菌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带动能力强,这对于铜仁这种劳动力输出市来说,是稳定就业和群众增收的最佳选择。经测算,发展食用菌每亩需用工70个,按100元/人计,1亩食用菌务工费均在7000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据不完全统计,铜仁食用菌产业解决了12万人就业,累计带动了15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纵观铜仁食用菌产业发展,占据天时、地利因素,更是现实需要。因此,铜仁把食用菌作为六大主导产业之一来抓,聚焦"八要素",并在今年8月提出了举全市之力打造优势特色百亿级食用菌产业集群的目标,通过抓基地建设、抓技术服务、抓主体培育、抓利益联结等举措,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2019年全市食用菌产业已发展到4.52亿棒,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乡镇达到118个,食用菌各类经营主体338家。
此外,铜仁在"梵净仙菇"特色品牌营造上下功夫,将食用菌品牌建设与梵净山生态文化、长寿文化有机结合,"梵净仙菇"干品优质食用菌获得了国家商标局注册认证,享有"梵净仙菇·世界珍品"等美誉。已在深圳、上海等5个大中城市签订了"梵净仙菇"品牌区域代理合同,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出口日韩等国。
同时,铜仁积极探索菌渣综合循环利用模式,充分利用茶树、经果林修剪枝条、农作物秸秆、酒糟、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按照"农业废弃物-食用菌-菌渣利用-种养业"的循环模式,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食用菌绿色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2019年铜仁全市食用菌产量17.9万吨,产值19.8亿元,带动菌种生产、菌棒加工、运输、旅游体验等实现综合产值36.2亿元,实现了裂变式发展,为铜仁打造百亿级食用菌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蘑菇,大产业,强了企业,富了农民,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了产业基础。在分散在铜仁大地上的一个个食用菌基地里,农民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笑容,他们已经在小蘑菇上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致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