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讯:“我们拿着纳税人的钱,如果我们做不出实打实的技术,觉得对不起人民。”6月2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2017中国食用菌产业年会暨第四届中国食用菌博览会”的大会专题报告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张金霞研究员在题为《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技术与科学的探讨》报告中如是说。
产业升级加快 技术需求不断提高
报告中,张金霞研究员首先介绍了产业发展现状,她表示,产业升级加快,专业化工厂化程度加深,单位规模迅速扩大,但仍旧存在市场秩序相对混乱,菌种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亟待解决。
在这一背景下,产业技术需求不断提高,市场需要更间断的技术匹配不断加快的产业升级速度。张金霞研究员表示,可以从市场需求、生产需求以及技术研究方向三方面探讨。市场需求主要表现在周年化、优质化、多种类、多品种、特色产品等方面,生产需求主要表现在轻简化、专业化、工厂化、成套技术、优质高效等方面,技术研发方向表现在符合市场需求、符合生产需求等方面,三方面综合考量,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
菌种保藏难度高 “五步筛选”提高育种效率
报告中,张金霞研究员还谈到菌种保藏的难点问题。子实体存在时间短,获得难度大;鉴定评价保藏成本高,生理性退化;缺乏专业化的保藏机构等问题,都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她建议,应该提高库藏的经济可利用性,提高利用效率,建立合理的共享机制。
针对菌种保藏难度高的情况,张金霞研究员还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育种的五步筛选法。她讲到,传统的育种方式包括选择育种材料、一轮田间测试、二轮田间测试、田间综合鉴评、中试,五步筛选法则优化了相关步骤,主要包括:平板早期预测、生理生长早期预测、一轮田间测试、温度病害抗性测试田、田间综合鉴评、中试。运用五步筛选法,不仅能够减少79%的田间工作量,还能够减少一轮田间测试,使得育种周期由5-7年缩减到3年,大大的提高了效率。
此外,在谈及育种方向问题时,张金霞研究员表示不能以高产为唯一指标,而是要对质量,包括质地、外观、活性成分、风味;货架期,包括外观和风味口感的稳定性;周期,包括长速、原基形成和采收时间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
谈及食用菌品质和营养问题,张金霞研究员认为科学评价营养价值,提高产品质量是产业升级提高效益的关键。随后她还抛出了几点思考:首先,如何理解和认知食用菌这一菌类作物产品所特有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如何建立科学分析评价的理论与技术;其次,品质分析的科学,对食用菌来说何为优质,要素是什么,科学的分析方法又是什么;再次,食用菌商品外观如何描述?内在品质以何为依据;最后,不同种类的营养评价的依据、要素是什么?
报告最后,张金霞研究员向与会代表介绍了组学技术与食用菌产业结合的概况。据了解,结合组学技术能够系统的研究、揭示、阐明食用菌本身的生命规律和特点,为新技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张金霞研究员介绍到,目前运用组学技术食药用菌已测序70多种,大型真菌已测序800多种,基于组学数据的GWAS、QTL等的遗传研究已经展开。
此次会议由中国菌物学会主办,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大学、山西省农业厅蔬菜管理站、易菇网承办, 来自全国多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40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设置有主题报告、专题报告以及食用菌基础科学及生物技术、食用菌遗传与育种、食用菌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控、食用菌营养健康及采后技术、食用菌产业发展与科学技术问题四个分会场以及药用真菌与开发研讨会、珍稀食用菌发展研讨会、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共计60余场专业报告。同时,为适应食用菌学术与产业发展新形势、新需求,助推产学研的交流与合作,会期有50余家食用菌企业带来了数百种食用菌产品,涉及食用菌原辅材料、机械设备、消杀药品、食用菌休闲快消品等数千种食用菌初级和精深加工产品亮相。此次会议注重学术与产业的结合,有效促进了食用菌产、学、研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了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