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怀宁县江镇镇余冲村山洼的田地里,十几名村民正在忙碌着:有人正在无菌箱里给菌棒打眼;有人正给高温杀菌的锅炉加柴;更多人正在搬运接种好的菌袋……远远望去一排排整齐有序的菌袋,十分壮观。这里就是江镇余家冲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今年以来,该种植基地已吸收村里20户贫困户就业。
地处深山 条件适宜
“村里年轻劳动力在外面打工、做买卖的多,留下老弱妇孺在村中种粮,靠天吃饭。”据余冲村村主任余家炎介绍,该村地处深山区,交通不便,全村辖8个村民组共751人,其中贫困户11户36人。
为了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村两委决定利用地处山区的优势,与企业合作发展黑木耳产业。
“种植黑木耳技术条件不高,注意温度、湿度、酸碱度和光线、营养就行,我们余冲村地处山区,温度适宜,水质又好,很适合种植食用菌,而且大部分群众都能种植,妇女、老人也能干。”正在现场教授村民接菌技术的余世林,是这家合作社的法人,也是土生土长的余冲人。他说,回乡创业选择种植黑木耳,也是考虑到家乡的环境适宜。
据介绍,该合作社目前占地面积3100亩,总建筑面积1860㎡。厂房建设都是利用余冲村山上的毛竹搭建而成,其中发菌的原料也是利用江镇当地的棉籽壳、麦秸等资源。
引凤还巢 前景可期
合作社的成功落地,得益于江镇镇的“引凤还巢”招商政策。今年年初,余家炎带着这一招商政策,联系了准备回乡创业的余世林以及其他股东,四人经过多番考察调研后,这才合资共同创立了现在的余冲村食用菌种植合作社。
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开始筹资、购设备、雇人员,以及之后的木材破碎、高温杀菌、菌种种植、菌种发酵……再到之后的“木耳棒子”下田,喷水、保持温度,然后成长……“8月份前,我给前期参加木耳种植的村民发了一次工资,大约近7万元的人工费,平均一个人80-100元一天。”余世林说。
据余世林介绍,黑木耳质软味鲜,滑嫩爽口,营养丰富,市场前景较好。“今年由于是第一年种植,保守估计产量在2万斤左右,年产值60余万元。”
“这只是一期规模,明年我们打算在江镇上丰村扩大种植规模。我们不仅在家门口创业,家门口创收,也实实在在给本村的村民带来了实惠。”望着满眼的菌袋,余世林信心满满。
“造血”扶贫 村民受益
今年58岁的余冲村村民余老爹(化名),就是这20户贫困户之一。因为年老不方便外出务工,余老爹正愁找不到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挣钱的工作时,村里就介绍他到合作社做木耳种植工作。
在成为合作社长期员工之后,余老爹的收入也得到了保障。“我这个年纪,在家门口工作,能拿到一个月两三千元工资,除了家里生活开销,还有些结余,很满足。”即便手上还在忙着活,但说起这些来,余老爹满脸笑容。
“为贫困户脱贫致富,仅仅单纯地给些钱来慰问,这只能帮一时,要想彻底地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还是要让有条件的人走产业扶贫之路,‘输血’更需‘造血’。”江镇镇党委书记董红军认为,余冲村食用菌发展模式,符合江镇地方特色,是值得在当地推广的扶贫产业。“目前,自然条件同样适合的新合、于山两个贫困村也在酝酿发展食用菌。在形成一定规模之后,这一模式在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的同时,也有望成为江镇的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