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动态首页 动态分类 切换频道

玉米秸秆种蘑菇成为发财致富的“钱宝宝”

2015-01-09 09:170宋宏斌 刘锐 赵振龙山西日报(太原)

带领大伙栽种蘑菇致富

女青年蒿雪玲,原先在家里养鸡、种菜,因种种原因挣钱少都干不下去了。后来她到淑平的基地学习种植蘑菇,淑平如同亲姐姐一样手把手地教、耐心地讲、免费让她吃住。雪玲技艺学成后,在家建了5个棚,年产蘑菇20余吨,一跃成为村里的科技致富户。

前苏村有位叫吕拴灵的农民,家里住的是几孔旧窑洞,条件较差,再加上他患有直肠癌,原先一直是靠种两亩地为生。2004年,已50多岁的吕拴灵闻讯去李淑平开办的培训基地学习了种植蘑菇的技术,之后和老伴在院内建了两个蘑菇大棚。

去年夏季的一天,吕拴灵种植的蘑菇出现了畸形,他找到了李淑平咨询病因,寻求解决的办法。李淑平二话没说,骑上自行车就去帮助他查找原因,马上发现是他的棚里空气循环不好造成的,于是又亲自帮他在大棚上开了几个通风口,第二天,蘑菇恢复了正常生长。

据测算,吕拴灵这10多年来,年年都在李淑平那里拿几百斤菌种栽种,李淑平知道他家是村里的困难户,身体又患病,于是每次都是只收成本费 (卖给别人一袋菌种1.5元,卖给吕拴灵一袋菌种只要1元钱)。从2004年起,老吕每年能生产鲜蘑菇四五千斤,收入1.8万元,如今60多岁的吕拴灵一提起栽种蘑菇的事,就高兴地夸赞说:“是李淑平教会俺种蘑菇的,俺今生今世忘不了她的大恩大德。”

2005年,以申科亮牵头的长子县11名大学生村官慕名到淑平的培训基地学习。学业结束后,他们11个人各自贷款5万元,县里又资助了50余万元,总共100多万元,在长子县西上坊村建了一所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从基地的选址、建棚一直到种植,热心的李淑平都是主动、不间断地去进行技术传授、现场指导,帮助大学生村官攻克在种植蘑菇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目前,这个基地已成为长子县大学生村官创业的一个亮点。

2007年春节期间,李淑平和全家人刚吃过晚饭,长治郊区故漳村农民路元章打来了电话。路元章是跟李淑平学会了栽种蘑菇技术后,在自家院内建了3个大棚,投料20多吨,当时栽种的蘑菇正显蕾出菇。但路元章发现,棚里长出的菇奇形怪状有问题,就急忙打电话向李淑平进行咨询。李淑平听了路元章的描述后也很着急。放下电话,李淑平就去查找翻阅有关资料,一直到深夜零点。

第二天是正月初五。天刚亮李淑平就起床悄悄出了门。在当地有个风俗习惯,大年初五俗称“破五”,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这天不走亲戚不串门,说是图个吉利。而李淑平顾不了这些。她打上出租车到了路元章家,没顾上暖和一下,便跺跺鞋上的雪,跟随路元章走进蘑菇大棚查找原因。只见3个大棚里已发好菌的蘑菇袋垛得整整齐齐,中间走道上还安了四五个煤球火炉,有的菌袋上加盖了塑料布。她仔细观察分析后,认定是大棚气温太高,空气不流通所致。于是李淑平就对路元章分析说:“食用菌是一种好气性真菌,它和咱们人一样,吸进的是新鲜氧气,排出的是二氧化碳。你这大棚里温度太高,再加上空气不流通,实质上是蘑菇煤气中毒。”路元章在李淑平的帮助下开了通风口,掀了菌袋上的塑料布等。几个人整整忙了一上午。3天后,路元章给李淑平打电话报喜,蘑菇生长正常了……

新技术与新品种

李淑平在栽培蘑菇、培育新菌种期间,进一步深钻细研,结合当地气候、温度、湿度、原材料等实际,成功培育出了适应当地种植和人们喜爱的平菇系列菌株,像平菇类的屯平系列1-11号;香菇类1-2号;还有鸡腿菇、双孢菇、金针菇和猴头菇等。2007年,她又做了“玉米秸秆高效栽培平菇”的实验课题,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玉米秸秆种植平菇,生物转化率可达120%的口感,品质均优于玉米芯栽培的蘑菇。

这些技术从2008年开始,已经在全县及长治、晋城等地推广应用。到现在,利用树枝与锯末种植香菇;利用麦秸牛粪种植双孢菇:利用玉米芯、玉米秆、豆秸、高粱壳栽培平菇都获得了成功和推广,使农村过去许多废弃物,如今变成农民发财致富的“钱宝宝”。

李淑平从1994年的年收入几千元起步,到如今已是年产鲜菇达到40多吨,菌种五六万斤,年均纯收入达到十几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科技致富能手。与此同时,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李淑平创办的食用菌培训基地,共培训农村青年1600余名,接受培训的人遍及全县农村及邻近的长子、襄垣、潞城、平顺、长治市郊等县区,还有晋城、阳城、高平等地。这些人有的是家庭困难的农村青年,有的是高考落榜的青年,还有的是大学生村官等。如今他们中多数都已成为农村致富标兵和青年致富带头人。

 


« 上一页 2/2 下一页 »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