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阴雨连绵,又到了误食野菇中毒频生季节。据统计,2000年以来,误食野菇中毒26人,死亡17人,死亡率为65.4%,比好些烈性传染性死亡率都高。最近媒体接二连三地报道又有人误食野菇中毒病危的消息,然而,这类中毒事故依然一再发生,可见反复宣传普及有关毒菇科普知识的必要性。
我国毒菇有100多种,能致人死亡的剧毒菇只有10多种,有的毒菇其毒性之猛烈,往往令人难以想象,50克新鲜的白毒伞,就足以杀死一个成年人,而且目前还未有特效解毒剂。
如何识别毒菇
识别毒菇是比较复杂的学问,目前还未有一种简易识别毒菇的方法,以为用三言两语就能将识别毒菇的方法讲清楚是不切实际的;实践也证明,民间流传一些辨别毒菇的“经验”也是不可靠的。例如民间有颜色鲜艳、外观靓丽的野菇有毒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色彩并不鲜艳,外观也十分丑陋的肉褐鳞小伞、秋生盔孢伞都是剧毒菇,而靓丽的毒蝇伞固然有大毒,同样鲜艳无比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流传甚广的有毒野菇与银器同煮后,会使银器变黑,则更为不可靠。科学证明,野菇毒素中,没有一种是同纯银起化学反应变黑的。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不生虫,气味臭的有毒,则更无事实根据。著名的豹纹毒伞是蛆虫和蛞蝓的美味佳肴,虫吃了不会中毒,不等于人也不会中毒,在这个问题上是毫无比照性的。
在这里还需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由于真菌是低等植物,其形态会因生长环境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即使是“行家”,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也不能过于自信,没有十足把握,万勿贸然进食。报纸曾报道过的武汉某大学教授在宁波天童森林公园旅游度假时采食野菇,导致一家四口两死两病危的例子,就是一个十分沉痛的教训!
当然,一般毒菇在形态上还是有一些特点的。我国常见的毒菇大致有三类,即毒伞类、环柄菌类和一些生长在畜粪上的菌类。毒伞类主要特点是地生,有菌托但不明显,有的没有菌环,菌裙白色。近日我省报纸一再报道的杀人剧毒菇白毒伞就属于此类。环柄菇类大都生长在有杂草等发臭的有机质上,菌皱通常呈白色、浅黄色或黄绿色,有明显的菌环,铅绿褶菇属此类。生长在牛屎堆上的野菇大都有毒,如古巴裸盖菇。
一般中毒症状
由于毒菇种类不同,有毒成分也不一样,因此,中毒症状也有不同类型:
1.肠胃型:发病迅速,误食后10分钟到2小时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上吐下泻,剧烈腹痛等肠道症状,是最常见的中毒类型,若及时治疗一般不会导致死亡。
2.神经精神型:病人出现各种精神错乱症状,也很少会导致死亡。
3.溶血型:潜伏期6~48小时,初始主要表现为肠道症状,3~4天后皮肤变黄,肝脾肿大,严重者抽风昏迷,急性肾功能衰竭导致死亡。
4.脏器损害型:此类型中毒为最严重,病情凶险,若抢救不及时,死亡率极高。
5.日光性皮炎型:皮肤暴露于日光部分发生肿胀,上肢及颜面有皮疹。
中毒治疗原则
1.误食毒菇中毒者要及早送院治疗。如离医院较远,应及早采取急救或自救措施,如让病人饮大量淡盐水,然后用食指扣喉催吐,再送院治疗。
2.溶血型可用激素或输血方法治疗。
3.对神经精神型病人,以镇静和肌肉松弛治疗为主。
4.肝损害型则采取以护肝为主的综合治疗原则。
- 程旭:襄阳市羊肚菌产业发展与思考
0评论2024-11-14
- 食用菌盛会聚焦“好想你”:探索先进食品加工工艺
0评论2024-11-14
- 中国菌物学会食用菌采后与加工产业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
0评论2024-11-13
- 第一届全国食用菌生物学与采后加工大会在河南开封盛大举行
0评论2024-11-13
- 英山县中药材品牌价值发布
0评论2024-11-13
- “WZ-1”茯苓新菌种暨推广应用成果发布
0评论2024-11-13
- 《农产品地理标志 英山茯苓》团体标准发布
0评论2024-11-13
- 专家“把脉”牡丹江食用菌产业发展
0评论2024-11-13
- 西北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会在庆阳举办
0评论2024-11-13
- 竹山县赶制食用菌出口订单忙
0评论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