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动态首页 动态分类 切换频道

小蘑菇 大产业

2005-05-16 00:000中国食用菌

“农民要增收,种蘑菇是条路。”这是初夏时节记者走访广西北流市的菇农听得最多的一句心里话。“是推广二次发酵大棚栽培技术,让我富了起来。”北流市山围镇李村的菇农何家荣喜滋滋地说。原来何家荣2003年通过建立4个蘑菇二次发酵大棚,当年获利近3万元,去冬今春获纯收入4万多元。
     北流市农民历来有冬种蘑菇的生产习惯,每年栽培的面积都在80万至100万平方米之间。近年来,该市市委、政府把蘑菇生产作为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来抓,积极引进推广蘑菇二次发酵栽培新技术。去冬今春,该市实现蘑菇总产值5238.77万元,比上年增加2750万元,同比增长110.5%,农民人均增收25元。蘑菇产业已成为北流的特色产业,成为该市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全区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现场会在北流市召开,推广了其经验。
     农业一旦与科技结合,就会释放出强大的效能。北流市的决策者深深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他们把“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科技含量”作为工作的重点,引进福建省田园公司大力推广的良种和二次发酵大棚栽培技术。去冬今春,该市建立蘑菇二次发酵示范大棚335个,使全市二次发酵大棚栽培面积达到56.3万平方米。他们还推广科学的管护方式,采取先培育菌丝,菌丝充分发育后才覆土的方法,改变了以往菌丝未发育急于盖土的方法。这样,菌丝营养吸取更充足,产量更高,质量更好。
     为提高菇农的技术水平,该市层层举办蘑菇生产技术培训班,邀请了福建蘑菇生产专家、高级工程师林杰和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林霞到该市及重点镇、重点村举办蘑菇栽培技术课。去冬今春,全市共举办培训班212期,培训菇农35100多人次。他们还组织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蘑菇生产基地进行巡回技术指导;专门成立蘑菇生产技术指导组,深入到各生产基地进行生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农民更讲究现实。为做大做强蘑菇产业,北流市委、市政府在“示范带动,扩大栽培”上狠下功夫。2003年,该市在山围、北流等7个镇开展蘑菇二次发酵大棚栽培技术示范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了扩大示范规模,2004年该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措施:凡是在市级蘑菇生产示范长廊内建蘑菇二次发酵栽培大棚的,每个棚(按规定面积)补贴地租350元,连续补贴3年,以菌种形式兑现;凡是从北流市菌种中心购买良种的,每袋菌种按1元的优惠价供应,比市场上其他菌种优惠0.5元;对栽培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大户给予提供地租租金的扶持。去冬今春,北流市、镇两级的蘑菇生产扶持经费达到100多万元。通过政策扶持,北流市每个镇都建立一个连片10个以上的蘑菇二次发酵大棚栽培示范样板,在全市形成一个点面呼应的示范网络。
     去冬今春,北流市共建设蘑菇二次发酵示范大棚335个,有力地推广了先进技术。该市原体育局退休干部陈昭松,2003年在北流镇凉水井村建设23个蘑菇大棚,栽培蘑菇面积1.5万平方米,共获纯利18万元;2004年,他将大棚扩大到53个,栽培面积达到2.8万平方米,纯收入达50多万元。通过对这些先进典型的大力宣传,给广大农民树立了榜样,促进了冬种蘑菇生产的全面开展。去年该市共发展蘑菇201.8万平方米,比上年扩大了48.2万平方米。
     为彻底解决蘑菇的销路问题,北流市决策者千方百计搞活流通。去年3月,该市积极引进福建田园公司,成立了绿绿园食用菌有限公司,并积极开展蘑菇菌种生产和产品收购;同时,该市积极发动市内的益富华、海兴等加工企业加强加工销售工作。目前,该市蘑菇罐头企业的年加工能力达到3400吨;保鲜加工企业的年加工销售能力达到2000吨;盐水蘑菇加工点及烘干加工点10个,年加工销售能力约4000吨。这样,北流市的加工能力就达到了9400吨。这些企业,按“公司+农户”的形式与5000多农户建立起了产销关系。
     此外,该市积极抓好蘑菇专业协会的组建和完善,为会员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加工服务,发挥了协会应有的组织带动作用。据调查统计,通过协会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会员的蘑菇产量每平方米增产约0.8公斤至1.2公斤,增加产值2元至3元。目前,该市各级蘑菇协会会员达8215户,全市40%以上蘑菇通过协会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市从事蘑菇销售的经纪人达300多人,他们在广州、深圳、福州、南宁、长沙、武汉等地建立了相对稳定的销售网点,每年组织外销蘑菇约6000多吨。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