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动态首页 动态分类 切换频道

河南汤阴县金针菇产业发展问题调查分析

2012-02-27 10:410汤阴信息港
  河南省汤阴县大棚种植白色金针菇始于1996年,试种初期是为了解决当时亚洲最大的豫鑫木糖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木糖剩余的工业废渣的循环利用问题。该项技术由豫鑫木糖有限公司从浙江江山引进,栽培品种为江山白菇FL21,年栽培量在30万袋,因当时国内白色金针菇种植量较少,产品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市场上鲜菇售价达14元/kg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1998年,汤阴县委、县政府在宣传引导的同时,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各乡镇也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对种植户给予一定的资金奖补,较大程度的激励了农民种植白色金针菇的积极性,使全县白色金针菇栽培量迅速发展。
     2003年以来,全县白色金针菇年种植量达8 000余万袋,年产鲜菇32 000余吨,消费市场也由沿海逐步转向内地大、中型城市,鲜菇价格也逐渐回落到5~8元/kg,由于菇农种植管理技术已经成熟,生产成本、销售费用也有所下降,经济效益趋于稳定。但近两年来,随着原材料和用工成本的提高,鲜菇价格却下跌至3~5元/kg,
     存在的问题:据调查分析,造成金针菇效益偏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种。
     1、工厂化生产加快了产业的升级,加剧了市场竞争 
     由于金针菇栽培存在高额的利益回报,加上内地土地流转优惠政策的刺激及廉价劳动力的存在,驱使不少台资企业、内地老板纷纷进入工厂化种植行列,开办金针菇生产企业。特别是2006年以来,全国多家金针菇工厂化栽培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在加快我国金针菇工厂化栽培发展进程的同时,促使鲜菇产量猛增,加剧了空调菇与大棚顺季的竞争。因为工厂菇品质优于大棚菇,且能一年四季不间断供应市场,虽然价稍高,但中、高档消费人群也很好接受,造成了大棚顺季菇价格走低、供过于求,使得大棚菇售价逐渐走低。
     2、产品上市集中,市场难以消化
     汤阴县白色金针菇种植分两批进行,首批栽培时间为8月下旬至9月中旬,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进入采菇期,到翌年3月结束。第二批栽培时间为10 月下旬至11月下旬,翌年1月上中旬进入采菇期,到4月中下旬结束。由于栽培出菇比较集中,近两年产品销售又主要集中在郑州、武汉等内地市场,鲜菇一旦上市,就会集中涌向这些市场,从而将市场压垮,造成烂市。
     3、技术创新慢,生产成本增加
     造成金针菇效益偏低的主要因素为两高一低,一是原料成本高,汤阴金针菇发展初期是为了解决工业下脚料木糖渣的再利用问题,而今木糖厂已处于停产状态,木糖渣在当地已无资源,但菇农仍难改在培养料配方中使用木糖渣的习惯,大量从山东等地调入木糖渣,价格由原来的80~120元一车(15m³左右)上涨至80~120元/m³。二是用工成本高,由于我县金针菇生产集中,装袋、接种均由手工完成,一旦进入生产期,常常出现用工荒,个别种植户为抢到工人,暗地许诺加工资,结果造成工资无序上涨,致使工人恃宠而骄,日工工作效率大打折扣,计件工投机取巧,效率虽高但质量难以保证。三是质量、品牌意识低,重产量轻质量问题普遍,栽培模式本身就存在菇体含水量偏高的问题,一些菇农还在采菇前浇注大量水分,导致产品质量明显下降。因我县金针菇包装箱几乎一样,个基地没有自己的包装、品牌,致使产品质量无法统一,产品一旦俏销,部分农户缺斤短两、掺杂使假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汤阴县金针菇的市场声誉。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