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动态首页 动态分类 切换频道

收了水稻种木耳 “冬闲田”变成了“增收田”

2024-04-24 14:180记者 吕青 王珊婷桐庐新闻网

近年来,我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菌稻”轮作模式,实现改善土壤、一田多用、菌稻两收等多重效益。分水镇三槐村桐庐桑槐黑木耳专业合作社基地,就采用“稻耳”轮作的模式栽培黑木耳,将“冬闲田”变成了“增收田”。

走进桐庐桑槐黑木耳专业合作社基地的20多亩稻田里,一排排黑木耳菌棒整齐“列队”,一个个菌棒上挂满了肥嘟嘟的耳片。眼下正值春耳的采摘期,合作社的几十位工人正在基地里热火朝天地采摘木耳,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丰产丰收的喜人景象。“去年11月份开始采收第一批木耳,冬耳品质也比较好,开春以后,木耳大批生长了,持续到5月初左右结束。”桐庐桑槐黑木耳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诸小铭介绍。

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为了将基地发展壮大,2012年,他正式回乡投身于农业生产。“刚开始对这个产业也不熟,后来去丽水考察学习,回来创办了黑木耳专业合作社。”诸小铭介绍,合作社主要采用“稻耳”轮作的生产模式,每年水稻收割结束以后,在田里布下菌棒,将一部分“冬闲田”充分利用起来。

三槐村地处山区,村里有种桑养蚕的传统。合作社正是利用了废弃的桑枝条,以及基地种植的果树枝条,作为黑木耳的栽培料。目前,一个菌棒可以采2斤左右鲜耳,可制成1.5~1.6两左右干耳,按照今年的市场行情,一个菌棒正常产值在4.5~5元左右。“我们现在是属于‘稻耳’轮作,种植粮食的时候可以产生一部分效益,‘冬闲田’利用起来,‘一田获双收’,可以有额外的效益,还是比较可观的。”诸小铭说。

为提升黑木耳的产量和品质,合作社还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对黑木耳栽培技术进行改进和优化,努力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大棚栽培黑木耳技术还在摸索当中,未来发展的方向是要大量的机器代替人工。我们现在要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希望以后做得更好、更强,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当地老百姓共同富裕。”谈及未来,诸小铭信心十足。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