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动态首页 动态分类 切换频道

云南省人工食用菌栽培成气候 产值达到3000万元

2004-09-29 00:000中国食用菌

通过积极的推广运用,云南省山区广大农村依靠人工食用菌的栽培,正走出传统农业的束缚,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目前,全省人工菌年产量达90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0.5%,排名第17位,总产值达3000万元,全省从业农户约10万人。
       云南省是野生食用菌的主产地,长期以来,采集、加工、销售野生食用菌一直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由于受季节性的限制,野生食用菌只集中在6、7、8月间,要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有一定难度。如何充分发挥生物资源大省的优势,让农民寻找新的增收途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省供销社科学研究所将人工食用菌产业化与为“三农”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向省科技申报承担并完成了《人工食用菌新品种规模化开发》、《优质人工食用菌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人工食用菌菌种规模化生产技术研发》,系统研究了新品种(杨树菇、杏鲍菇、长根菇、白灵菇、茶薪菇、真姬菇等)的选育与筛选,进行规模化制种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商品化处理技术。
    
       金耳人工驯化栽培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将金耳驯化栽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品种和技术在以姚安县为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向全省贫困山区辐射推广,目前,全省已建成为中国金耳的主产区,金耳产品的品质位居世界之冠。高温平菇驯化栽培,为云南省高温季节性和地区的人工食用菌反季栽培提供了栽培品种,首次驯化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平菇菌种,填补了云南省高温季节和地区平菇和平的空白,扩大了人工食用菌种植的季节和栽培范围,使更多的农民从食用菌栽培中受益。鸡腿菇人工驯化项目,扩大了农民栽培人工食用菌的品种选择,增加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同时丰富了人工食用菌市场的需求。对具有反季节栽培优势的杨树菇等4个新品种的规模化开发,使食用菌产品达到了规模化,并达到了国际市场的要求,实现了新品种的集约化生产。近年来,由省供销社科学研究所向全省农村提供优质人工食用菌菌种,建立大型优质食用菌菌种生产基地3个,并以点带面,菌种销售覆盖全省100多个县,为农民提供优良食用菌菌种近50万瓶(袋),农户生产鲜菇500余万千克,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
    
       为向农户提供良好的职业技术培训服务,科研人员还为农户提供了包括栽培技术培训、技术咨询、菌种售后跟踪服务、产品质量保障等内容的服务。在全省“科技三下乡”活动中,由专业人员向菇农传授食用菌栽培、加工技术,免费向农民群众提供菌种等服务,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目前,云南省广大农村地区人工食用菌的种植已较为普及,有的栽培已普及到乡一级,有的正在形成规模化产业。约10万菇农从种植人工食用菌中获得很大利益,并成为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李犁) 来源: 云南日报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会议日程 | 第十二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2024中国食用菌产业年会暨第五届中国食用菌博览会
第十二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2024中国食用菌产业年会暨第五届中国食用菌博览会将于2024年5月31-6月2日在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行会议日程如下:

0评论2024-05-3034

【会议通知】2024年首届菌物科普与劳动教育发展大会
科学普及与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是构建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质量本科人才的重要保障。高校是青少年集中化学习,系统化提高思想政治、科学与文化水平的摇篮,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建设人才的历史使命。科学普及与劳动教育工作也是高校服务地方,提高地区人民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0评论2024-05-2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