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四川日报消息 充分发挥协会作用 努力实现农民增收
德阳市旌阳区德新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该镇种植食用菌的悠久历史,于去年组建了珍稀食用菌协会。协会对会员实行五统一:统一引进开发新品种、统一提供菌种、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生产技术和统一对外销售。目前已经发展会员53人,种植规模达100万袋,年实现销售收入320万元,入会农户年人均纯收入达6000余元。
旌阳区德新镇的食用菌种植具有较长的历史,80年代初种植的平菇、稻田蘑菇等食用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由于品种常规、销路不畅,致使该镇食用菌生产曾一度跌入低谷,农户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2000年周禄强和黄在华合作引进杏鲍菇、姬松茸为主的珍稀食用菌试种成功,给该镇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经过三年滚动发展,2003年德新镇的山珍种植从当初独家生产2万袋达到30余户60万袋,绝大多数种植户也因此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为进一步壮大发展好这项产业,更好地整合技术优势和人力资源,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降低市场风险,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3年9月,德新镇党委、政府依托新棉村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成立了德新镇珍稀食用菌协会。
为了使德新镇珍稀食用菌协会真正架设好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桥梁,真正成为与会员利益相连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更多农户增收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加强内部管理,担起了为农民增收的重任。
正确定位,积极争取各级党政支持。德新镇珍稀食用菌协会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一种形式。以基地为依托,培养科技人才、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搞好营销服务等是其天职,为此,该协会在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依靠镇村社各级组织,充分利用其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和群众发动优势,实现协会与各级组织的良性互动,协会成立以来,在镇村组织的指导下,通过观念辅导、现场讲解、技术培训、帮扶结对等方式鼓励更多农户参加协会。尽管山珍菌生产投入是稻田蘑菇的5倍,技术难度相对较大,但是由于市场走俏、利润高,加上各级组织的重视和支持,农户种植珍稀食用菌的热情更加高涨。协会成立不到一年,新增种植户27户,新增规模40万袋,山珍菌生产从新棉村迅速辐射到龙泉、曾皇、长征、新场等村和罗江、孝泉等地,山珍菌成为了德新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产业。
坚持以科技为本,抓好山珍菌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他们充分发挥协会的牵线搭桥和技术把关优势,千方百计抓好山珍菌生产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生产技术指导。一方面坚持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山珍菌种植实用技术讲座,普及会员及农户山珍菌种植技术常识,让广大菇农适时掌握每个生产环节的技术要领;一方面有意识地将一批具有一定专业水准、深受种植户欢迎和信赖、能够热心为群众服务的相对稳定的技术骨干组成专业生产队伍,更好地为会员接种、灭菌、制袋、下田等每一个生产步骤高效服务。他们还坚持向科学管理要效益,由协会内部骨干分片负责,督促菇农加强生产管理。另外,德新镇的珍稀食用菌还长期依靠武汉食用菌研究所和四川省食用菌研究中心,聘请专家顾问常年进行技术指导,解决山珍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技术上的问题。
坚持“五统一”,实现组织的专业化和效益的最大化。他们以协会出面,坚持五个统一,即:统一购进原料、统一装袋接种高温灭菌、统一培育菌种、统一生产技术和统一对外销售的企业化生产模式。每个统一环节落实有专门的技术骨干负责、有专业的生产队伍具体实施,坚持同工同酬,这样一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又让菇农清楚每个环节的生产成本,消除了他们思想上的疑虑。协会事事为会员着想、处处服务农户、带动农户发展的说服力也更强了。
竭诚服务,使协会真正成为菇农信赖的会员之家。他们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千方百计做好山珍菌种植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工作。珍稀食用菌需无碘盐加工保鲜,而无碘盐系缺碘地区的专控产品,为此,协会及时向镇党委、镇政府汇报,镇党委书记梁仕全亲自与市盐业公司联系,专门为协会争取了年供应30吨无碘的指标,很好地解决了山珍菌盐渍问题。在山珍菌种植过程中,有的会员缺乏流动资金,协会主动出面协调,由于产品由协会统一对外销售、现款交易,贷款回收容易,银行十分放心,近年来,德新镇有近30户农户搭上了农贷快车,尝到了山珍种植增收致富的甜头。
在组织产品销售上,协会根据各户的实际情况,在优先考虑经济条件较为具体的困难家庭和新发展户的基础上,将全镇50多家农户种植的山珍有序地外销,至今未出现滞销、向菇农打白条和会员之间相互刹价、相互拆台的现象。
经过协会的不懈努力,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德新镇的山珍生产规模进一步迅速扩大,截至目前,全镇已发展有57户100万袋,年销售收入达280万元,年纯利润达到130多万元,协会会员人均年纯收入达6000余元。仅新棉村1个村就有45户70万袋,仅此一项,新棉村农民年均增收上千元。山珍种植成为了德新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同时以新棉村基地为主
的山珍生产已成为川内最大的生产基地。
转自: 四川在线
- 黑皮鸡枞菌撑起村民“致富伞”
0评论2025-01-04
- 屏南:解锁“靠山吃山”新方式
0评论2025-01-04
- 小小黑木耳 铺设致富路
0评论2025-01-04
- 鹿茸菇“住”进智慧方舱
0评论2025-01-03
- 循环之美:稻菇轮作的冬日童话
0评论2025-01-03
- 一田五收 亩入万元 “稻再鸭菇”生态种养模式走向全国
0评论2025-01-03
- 乡村振兴路上的“菇”勇者——记桂林市临桂区退休干部王健
0评论2025-01-03
- 警惕!跟着网恋对象种灵芝能月入一两万?背后是一个涉案2100余万元的诈骗团伙
0评论2025-01-02
- 文成“智能方舱”实现首次尝试!
0评论2025-01-02
- 丽江·高原羊肚菌产业溯源大会举行
0评论2025-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