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参即裂褶菌,是为数不多的人工栽培比野生要好吃的食用菌。前不久浙江有人发现苹果上长出了白色蘑菇,后被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员鉴定为裂褶菌,并被戏称为“果菌王”。
近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中心高虹研究员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中科院1区 IF=7.7)上在线发表了有关白参菌多糖的最新研究成果:“A highly branched glucomannan from the fruiting body of Schizophyllum commune: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antitumor properties analysis”。该研究从白参菌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出一种高分枝度的葡甘聚糖,并解析了其结构特性和抗肿瘤活性。
团队成员殷朝敏博士介绍:多糖是白参菌中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功效。早在1986年,日本就批准了裂褶菌多糖(Schizophillan, SPG)注射液作为胃癌、胰腺癌和直肠癌的治疗药物。目前,工业上主要利用液态发酵生产裂褶菌多糖,其结构是主链通过 β-1,3-葡萄糖苷键连接,每三个主链葡萄糖通过 C6 连接一个侧链葡萄糖。近几年,白参菌(裂褶菌)人工栽培逐渐兴起,从子实体中获取多糖变得容易,而对子实体多糖的结构和活性研究相对较少。该研究从白参菌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出一种高分枝度的葡甘聚糖,其主链是“→[3)-β-D-Glcp-(1]3→3)-β-D-Glcp-(1→2)-α-D-Manp- (1→2)-α-D-Manp-(1→3)-α-D-Glcp-(1→”,三个侧链 “α-D-Glcp-(1→[6)-β-D-Glcp-(1]2→”,“α-D-Glcp-(1→3)-α-D-Manp-(1→” 和“α-D-Glcp-(1→[6)-α-D-Galp-(1]3→”,通过1,6-glycosidic bond与主链结合,分子量Mw为15.1kDa。该多糖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三螺旋结构,体外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抑制率达到41.62%,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凋亡调节蛋白Bax表达,同时下调Bcl-2表达,并抑制 p-PI3K, p-Akt、p-mTOR 等信号通路来实现的。具有开发为治疗肺癌药物的潜力。
白参菌子实体多糖SCP-1体外抑制人肺癌细胞增殖结果
据悉,白参菌目前在湖北新洲、京山、远安、阳新等地均有规模化栽培。
白参菌子实体多糖SCP-1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