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临沭县临沭街道食用菌全产业链项目基地,一排排摆放整齐的鹿茸菇瓶映入眼帘,清香温润的蘑菇气息扑面而来,一簇簇、一排排灰白色的鹿茸菇争相探出头,如同千万把“致富伞”齐齐撑开。
“这个基地占地面积约110亩,主要从事菌种研发及推广、工厂化种植、精深加工、销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日产鲜菇12万袋、年产鲜菇2.16万吨,研发打造的食用菌系列食品,可实现年产值约3亿元,年利润7000万元。”项目总经理刘梅介绍,该项目坚持农业产业三产融合发展路径,与上海农科院、福建农科院等12家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研发了数字智能菌种培育、智能周年化栽培等10项技术和鹿茸菇等12个珍稀品种。“通过科研合作,我们实现菌菇种植的技术创新,使食用菌生产周期由传统的180天缩短至90天,栽培床架也由9层增建至18层,单位土地面积上的鹿茸菇产出量可提高3至4倍,实现了日产鲜菇10万袋、年产鲜菇1.8万吨。”刘梅告诉记者,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该项目与中国调味品协会、百事集团等行业龙头合作,打造出军用食品、调味品和高端保健品等行业爆品,远销日本、韩国、中东等12个国家和地区,产品附加值提升了5倍以上。
在项目建设中,临沭县立足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这一出发点,探索实施“企业+国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带动村民就业”的全产业链共富模式,由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共同出资800万元,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打造高标准食用菌培植基地,辐射带动临沭街道、蛟龙镇600余户村民,开展订单式合作,统一教授培育技术、统一提供菌棒、市场化统一回收,每年可实现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可为周边村居提供分瓶、装捡、清洗菌瓶等就业岗位500余个,带动村民年可增收约3万元。
此外,该项目通过科研攻关,企业探索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商业模式,推行“秸秆—食用菌—菌渣—有机肥—种植业”的循环利用,与周边6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合作,由合作社负责向农户收购农业废弃物,每年可回收秸秆、玉米芯等3万吨左右,加工菌包3600万个,帮助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余元。该企业还与生产有机肥料的农业公司合作,利用废弃菌渣年可生产有机肥5万吨,作为蔬菜大棚的优质基土和肥料,将秸秆附加值每吨提升了250元以上,真正将农业废弃物变成农业增收“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