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动态首页 动态分类 切换频道

张丽丽:红托竹荪新品种选育及设施化栽培

2024-09-08 21:430

在第十二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的食用菌新品种创制和珍稀种类驯化分组报告环节上,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张丽丽副研究员作了题为红托竹荪新品种选育及设施化栽培的报告。与会者就报告内容热烈讨论、踊跃提问,会场洋溢着一派火热的学术氛围。

张丽丽副研究员按红托竹荪的简介、红托竹荪新品种的选育、红托竹荪栽培模式、红托竹荪设施化栽培探索、设施化栽培红托竹荪的营养成分及食用安全性评价五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竹荪(Dicyophora)  隶属于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腹菌纲(Gasteromycetes)、鬼笔目(Phallales)、鬼笔科(Phallaceae)。全世界已报道的竹荪有12种,我国分布有7种,人工栽培的主要有4种,分别是红托竹荪、长裙竹荪、棘托竹荪和短裙竹荪。

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又名织金竹荪,菌托遇刺激后变为红色甚至蓝紫色。“织金竹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生长在中国南方海拔500—1000米的竹林中,在我国的云南省和贵州省分布较多。

红托竹荪在古代曾被做成多种皇家贡品;在现代,它也是国宴上的佳肴,如1972年国宴上的“竹荪芙蓉汤”。

▲1972年,为实现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尼克松总统访华。2月21日,周恩来总理设国宴招待,其中便有一道“芙蓉竹荪汤”。当时随行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描述这道菜:“当我从中东、中国等十个国家旅行两万五千里归来时,真好像是周恩来用三丝鱼翅和竹笋芙蓉汤喂胖了。”

红托竹荪子实体和竹荪蛋中不仅富含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还含有多糖、多酚、黄酮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癌、抗氧化、抗炎等功效。

张丽丽副研究员所在团队对在2018年7—8月,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地区采集到的野生红托竹荪子实体进行分离培养,并对分离出的3只野生红托竹荪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经栽培后,分别被命名为皖荪1号、皖荪2号、皖荪3号。对三者进行生物学特性、栽培周期、子实体形态的比较,得出结论:皖荪1号具有密度大,体积小,产量高的特点;皖荪2号,密度小,体积大,肉质厚;皖荪3号,密度小,体积大,菌托薄。2021年9月通过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登记委员会的认定,填补了安徽省红托竹荪品种的空白,丰富了安徽省珍稀食用菌资源。

红托竹荪的栽培模式主要有荫棚栽培模式、农作物套种模式、林下仿野生栽培模式、层架立体菌棒栽培模式、设施化栽培模式、智慧方舱栽培模式等,在比较了以上各种栽培模式的优劣之后,张丽丽副研究员得出结论,传统栽培存在的问题有:固体菌种制种周期长,具有连作障碍,并且病虫害严重,同时无法实现鲜品周年供应。设施化栽培采用液体菌种,虽然一致性好,生长快;但覆土材料种类、理化性质、以及配比、含水量等工艺还需加强研究,并且各阶段最适的环境参数还需要摸索,投资相对较大。

因此,红托竹荪设施化栽培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当前,智慧菇房配套高效的栽培技术,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红托竹荪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被选为2022年安徽省农业主推技术。在2023年11月4日,安徽太和召开的长三角农业科技成果推介暨对接会上,“红托竹荪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荣获“长三角农业科技优秀成果”奖,并进行了现场路演。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桑蚕研究所还起草了红托竹荪工厂化栽培技术规程,该标准涵盖了红托竹荪生产设施建设、生产条件、菌种生产、装袋、灭菌、接种、栽培管理、出荪管理、采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标准化问题。

目前,从红托竹荪的内在指标评价出发,针对其营养、风味、功能方面的品质,采用定向精准加工,已经成功研制了竹荪芙蓉汤等预制菜和多种即食食品。

据了解,在今年4月19日,于安徽池州举办的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年度会议暨长三角食药用菌产业创新联盟学术交流会上,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农科院的领导、专家共同为安徽省农科院食药用菌创新中心揭牌。

▲揭牌仪式,图片来自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更多报告内容可上食用菌在线学习平台蘑菇通观看蘑菇通网址:https://www.mogutong.com/或打开蘑菇通公众号—全部课程—观看课程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