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动态首页 动态分类 切换频道

张津京:菌渣还林—秸秆高效利用与土壤肥力提升的可持续生态途径

2024-08-06 17:220易菇网

“菌渣还林是秸秆高效利用和土壤肥力提升双赢的可持续生态途径。”2024年6月14-16日,全国平菇产业技术研讨会和沪川食用菌学科青年学术交流会上,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张津京副研究员作了题为“林下稻秸秆种植大球盖菇对林地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的报告分享。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农业生产了超过897×106 Mg/yr的农作物秸秆。然而,秸秆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复合体结构异常稳定,难以被酸、碱和高温等常规手段所拆解,因此不能在短期内被降解。此外,秸秆还田或还林可能会造成土壤富营养化的问题,因为秸秆分解会刺激异养微生物的活性,导致土壤中活性氮化合物的显著损失,增加土壤厌氧性和N2O的产生,进而可能造成土壤酸化和富营养化。尽管秸秆还田有其生态价值,但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其效益相对较低。

张津京副研究员指出,大球盖菇的栽培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作为一种高效降解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食用菌,大球盖菇在上海市已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年消耗稻秸秆达8万吨,覆盖约13万亩水稻田的秸秆资源。自2015年起,上海便开启了利用水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的技术研究,并于2018年将该技术列为上海市农业主推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2021年成功选育出首个利用稻秸秆的专用品种“申球2号”,通过上海市认定。同年,上海市地方标准DB 31/T 1404-2023的制定与颁布,进一步规范了大球盖菇的栽培与管理,推动了行业的标准化发展。数据显示,从2018年的9761吨到2022年的8.8万吨,大球盖菇对稻秸秆的利用量实现了近9倍的增长,已占据全市稻秸秆离田利用量的一半,充分展示了该技术的广阔应用前景和显著成效。


面对我国每年高达1.5亿吨的食用菌菌渣处理挑战,张津京副研究员表示大球盖菇的栽培模式无疑为缓解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相较于秸秆直接还林的低效降解,菌渣还林策略有效减轻了秸秆处理的压力,促进了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同时,食用菌生长周期短的特点,为实现农业经济的长短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既保障了短期收益,又兼顾了长期生态效益。

然而,张津京副研究员也指出,当前关于菌渣施用对林下土壤生态影响的研究尚显不足,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探讨,尤其是在菌渣施用量及还林年限等关键因素上的考量不足,这限制了研究成果对实际农业应用的直接指导作用。因此,他呼吁未来应加强对“林-菌”模式的科学研究,深入探索菌渣还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养分循环及生态系统功能的长期影响,以科学数据支撑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张津京副研究员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证明,菌渣还林为林地土壤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他发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受秸秆分解量和年际因子的影响,30kg/m2的菌渣施用量和连续种植两年可能是林下最佳栽培模式。此外,他还发现细菌的生境生态位宽度低于真菌,且细菌关键物种与土壤养分关系密切。因此,他建议在实际应用中应限制种植时间和适宜的秸秆投入量,以更好地实现林地的可持续生产。

“林-菌”模式是改善林下生态环境和提高林下经济的可行性途径。它利用闲置的林下空间,节约国家土地资源,降低栽培成本,有效实现长短期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未来,随着对“林-菌”模式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这一模式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悉,本次会议由由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中国菌物学会联合主办,中国菌物学会食用真菌专业委员会、易菇网承办,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都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对推动平菇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沪川食用菌学科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报告内容可上食用菌在线学习平台蘑菇通观看。

蘑菇通网址:

https://www.mogutong.com/

或打开蘑菇通公众号—全部课程—观看课程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