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食药用菌产业的发展,2021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商洛柞水小岭镇金米村考察调研木耳产业发展情况,与干部群众亲切交谈,称赞“小木耳,大产业”。同年6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大同黄花生产基地调研时,再次提到“小木耳,大产业”。同年12月2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到“小木耳,大产业”,奠定了以小木耳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方面的重要地位,指明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方向。
乡村“五大振兴”,产业振兴是第一位。近些年来,食药用菌产业产量、产值均实现快速增长,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重要产业。我国的食药用菌产业,已经成为继粮、油、果、菜之后第五大种植业,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技术。表现在:一是发展快,产量、产值和出口均是全球第一。2022年度调查统计(不含宁夏、海南和港澳台等省区),全国食药用菌总产量已达到4000多万吨,一产总产值近4000亿元,出口创汇30多亿美元。二是地域广,人工种植食药用菌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从山区到平原、从沿海到内陆均有食药用菌种植,各地根据气候及资源因素,产业发展各具特色。三是产业健全,食药用菌产业经过近50年的发展,形成了科研、栽培、种植、仓储、物流、加工、销售、装备、建设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四是人才强,培养了一大批以李玉院士、谭琦研究员、张金霞教授等为代表的优秀专家技术人员,建成了完整的菌物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一年多来,我先后赴湖北随州、新疆和田、云南迪庆、吉林农业大学、河北平泉、浙江庆元和龙泉、福建漳州和宁德等地,对食用菌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特别是适应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特征、新要求,食药用菌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问题。通过调研座谈、学习,我发现:思想认识不到位,还是把发展食药用菌定位在特色优势农副产业这一个维度上思考出牌,站位不够高远,视野不够开阔,格局不够宏大;政策支持不到位,没有将食药用菌与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农民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缺少针对食药用菌产业的布局规划政策;机制管理不到位,各个协会之间组织体系不完善,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以致食药用菌行业管理不顺畅、不到位的脱节情况时有出现。同时,三产融合发展宽度广度深度不够、生产端同质化竞争严重、市场端消费端开拓能力不足、产业链数据链价值链不完整不闭合、规模化联农带农的创新机制薄弱等问题,难以满足食药用菌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
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大对食药用菌产业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管理者对食药用菌的重视度,提高从业者对食药用菌的合作度,提高消费者对食药用菌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提高社会各界对食药用菌的关注度。如,发挥好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行业协会商会联系政府、企业、市场的重要桥梁纽带作用,深刻领会解读宣讲关于食药用菌产业的各项政策和举措,积极建言献策,推动食药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以突破性举措谋求突破性发展,以创新思路突破政策制约,驱动食药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食药用菌产业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积极推进《加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为下一步出台“十五五食用菌产业规划”打下基础;把食药用菌产业列入“千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研究,推动我国由食药用菌产业大国向食药用菌产业强国转变。
三是以科技服务“三农”为宗旨,着力打造食药用菌全产业链科技平台,加强联动协作,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食药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和科学技术指导,充分发挥产业技术体系、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资源优势,组建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开展科研攻关,研究解决产业发展难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同时组织农业合作社、食药用菌生产企业、模范菌农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加强交流和沟通,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引导和鼓励技术人员深入一线,为菌农提供实用技术指导服务,让种植管理智能化程度更上一层楼。
四是围绕“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这一主线,坚持三产互动互融、协同发展,提升三产融合的质量和效益,为食药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产业融合平台。如,推进一产二产融合,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打破形式上单一的工厂化、大棚栽培模式,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种植、销售、加工“一条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