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动态首页 动态分类 切换频道

来自青藏高原的新物种:鳞柄地锤菌

2023-03-28 09:560杨祝良菌物学报

2023年1月,我国期刊《菌物学报》正式发表一新物种——鳞柄地锤菌。目前已知该种分布于西藏东部和四川西部。


图为鳞柄地锤菌及其生境。黄色子实层上覆盖有“头纱”(比例尺为1厘米)。


2004年8月4日,中美联合植物和真菌科学考察队来到青藏高原海拔4300米的高山草甸,开展考察和标本采集。在这种高寒、高紫外线辐射的环境下,考察队员发现了一个新的真菌物种。根据形态学观察和系统发育分析,因其菌柄上布满了鳞片,故被命名为鳞柄地锤菌(Cudonia furufracea)。



它是懂得用“头纱”保护自己的真菌小精灵,生长在灌木丛下保水的苔藓丛中。它的菌柄深藏于枯死但潮湿的苔藓中,长2.5~6厘米,直径2~4毫米;黄色头部直径3~8毫米,头上似戴了一顶“帽子”,薄如头纱。在显微镜下,“头纱”的厚度为60~90微米,刚好与一根普通头发丝的直径相当,但对真菌产生有性孢子的子实层(位于黄色头部的表层)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因为这里的阳光太过强烈,戴上“头纱”可以使其免受阳光灼伤。“头纱”外表还有一层胶状物质,可以防止真菌细胞中的水分散失。更为精致的是,大小为40~55微米×1.5~2微米的针状子囊孢子(有性孢子)表面也被胶状物质,每个子囊孢子还可以产生多个近球形至卵形的分生孢子,其大小为2~3微米×(1.5)2~2.5微米。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双保险”,增加了鳞柄地锤菌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机会。


图为鳞柄地锤菌的个体形态和显微特征:A.真菌个体(子实体),头部常覆盖有“头纱”,有时“头纱”残留于菌柄顶端,菌柄表面被鳞片;B.子囊孢子,其表面被有胶状物质(用分布不均匀的黑点表示);C.在子囊孢子上产生分生孢子;D.“头纱”纵切面显微结构,其上表面被有胶状物质(用分布不均匀的黑点表示)。比例尺:A为1厘米,B和C均为10微米,D为20微米。


迄今,全球已知的地锤菌属物种有十余种,我国报道过数种。已报道的四川地锤菌(Cudonia sichuanensis)的菌柄光滑、无鳞片,而鳞柄地锤菌的菌柄上有污白色至淡褐色的鳞片。二者都有“头纱”,四川地锤菌的“头纱”更薄,厚度只有40~50微米。四川地锤菌的子囊孢子大小为45~65微米×2~2.5微米,而鳞柄地锤菌的子囊孢子偏短、偏窄。


图为鳞柄地锤菌显微照片,包括子实层(左上)及“头纱”(右上)纵切面(比例尺为100微米)。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菌物学报》“2020野生食用菌与毒蘑菇专刊”征稿通知
本刊拟定于2020年6月22日出版“2020野生食用菌与毒蘑菇专刊”,邀请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研究员作为“专刊特约编辑”,特向全国有关专家征稿。欢迎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踊跃投稿!

0评论2019-07-17204

《菌物学报》“2019组学专刊”征稿通知
本刊拟定于2019年10月22日出版“组学专刊”,邀请福建农林大学谢宝贵教授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成树研究员作为“专刊特约编辑”,将近些年菌物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学等领域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成辑出版,以飨读者。欢迎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踊跃投稿!

0评论2019-04-0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