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呼和浩特市善岱蘑菇种植基地,种植蘑菇的大棚排排坐落,一块标有“敕勒川41°蘑菇—善岱种植基地”的标牌引人注目。善岱蘑菇种植基地处北纬41度,在当地的气候和环境下种植的蘑菇具有纯天然、无添加,且较同类蘑菇蛋白质含量更高的特点。基地种植的蘑菇以地域特点得名——敕勒川41°蘑菇,成为了五彩土默特区域公用品牌着力打造的本土品牌之一。
“善岱镇位于土左旗西南部,土地盐碱化严重,水利条件设施落后,土地收入微薄。考虑当地的实际,善岱镇党委政府多次外出考察,结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决定在当地发展蘑菇种植。”旗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善岱镇党委书记李跃卿说:“香菇种植对土地条件要求低,避开了当地土地盐碱化问题,而且当地气候适宜。2018年我们开始建设这个基地,至2020年连续生产3年,效果很好。目前,基地占地面积接近300亩,建成大棚130栋、冷库200平方米、深加工生产车间设备2套。2021年制作菌棒接近130万棒,能够生产鲜香菇200万斤,产值达到1000万元。基地产的鲜香菇主要销往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的批发市场,为呼和浩特市的‘菜篮子’工程作贡献。”
伴随蘑菇种植基地的发展壮大,带动村经济、镇经济大幅提升的同时,也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棚里,为菌棒转垛的工人忙碌着,善岱村村民王丽霞就在其中。2018年,王丽霞的儿子考上了研究生,3年间,王丽霞用在蘑菇基地打工赚的钱供儿子完成了学业。“每年能赚个将近2万块钱,供儿子上学,感觉日子一年比一年有奔头。”王丽霞笑容满面地说。
“从制作菌棒到采摘,我们按每棒1块5左右的费用雇村里55岁以上的赋闲劳动力,给村民增加了收入。”善岱蘑菇种植基地所在地——善岱村村支部书记胡占军说:“只要想来基地工作,夏季采蘑菇能达到每天85元的工资,这也是基地给村里带来的社会效益。”胡占军表示,基地目前就近务工近百人,人均收入18000元。
“现在,我们自己能制棒、生产、销售……蘑菇种植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有了。我们的技术从不成熟发展到能够帮扶镇里其他蘑菇种植户,得到了镇党委和镇政府的大力扶持。”胡占军说。
2020年,善岱镇带领基地管理者外出学习。“我们去福州考察学习后,通过招投标购入了一套深加工设备,还去河北平泉学习了蘑菇种植技术。”胡占军介绍,他们把学习成果用在基地的种植加工上,大大提升了基地的产量和蘑菇品质。
“2021年我们主要种植了3个品种的香菇,1个大菌龄和2个短菌龄的。短菌龄的品种产量高,大菌龄品种虽然产量低,但品质好,3个品种在口感和营养价值方面都是一样的。这3个品种都很适合本地种植,对未来的销售和产值都非常有利。”胡占军信心满满地说。
2021年,善岱镇党委、镇政府以善岱村蘑菇种植基地为总部,将蘑菇种植业推广辐射到了公布村、朝号村、保同河村、兵州亥村、董家营村,引导农民合作社、农户发展蘑菇大棚种植,扩大种植面积。通过实施“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将蘑菇大棚种植基地打造成集研发培育、生产种植、技术推广、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乡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全镇各村通过融入蘑菇产业链走上致富的道路。
“现在,种植香菇已经成为我们乡村振兴的主要产业。”李跃卿说,善岱蘑菇种植基地种出的敕勒川41°蘑菇将为善岱的明天带来更多变化。善岱镇蘑菇产业不仅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