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州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从2004年的58万平方米,发展到2008年的810万平方米,覆盖了除东山、蕉江两个乡之外的全县16个乡镇,食用菌产业逐渐成为该县的一项新兴产业。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专家称,广西食用菌产业出现的这一“桂北现象”,值得总结和推广。
三大优势为全州县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发展条件
气候条件优越。全州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9℃,年均降雨量1400-1600L,无霜期 282-319天,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双孢蘑菇9月中下旬播种,10月中旬开始出菇至下一年的4月中旬,采菇时间早、周期长,相对桂南可提早 1个月出菇,延迟1个月结束。
土层土壤肥沃。全州境内地形以山地、平原地貌为主,丘陵、盆地、岩溶地貌兼而有之。土地类型多样,以红壤分布最广,其次是水稻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PH值和有机质含量适宜,适合食用菌种植。
劳力资源充足。全州县是广西的农业大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全国
粮食高产创建县。全县总人口78万,农业劳动者科技素质较高,为食用菌发展提供了较为廉价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保障。
五大举措造就了全州县食用菌产业的异军突起
领导重视。全州县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各乡镇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目标。县里以农业局为依托,采取专家现场指导、科技人员下乡、专题培训、发明白纸等形式全面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
模式创新。该县以“稻―灯―鱼--菇”生态循环种植模式示范点为突破口,结合
粮食生产,在全州镇等6个乡镇落实了8个“稻―灯―鱼 --菇”生态循环种植模式示范点,面积6500亩;建立了双孢蘑菇种植示范点6个100多万平方米;利用全州县天湖高海拔低温的优势,在天湖建立了11个标准大棚种植反季节食用菌获得成功。
增加投入。仅2008年,该县就投入70多万元用于食用菌生产,扶持发展基地,给予示范点食用菌菌种每瓶补助1元。
加强监管。一是召集全县菌种生产企业进行座谈,对所有符合条件的菌种企业依法进行登记,取缔不符条件的菌种生产厂家;二是专门召开食用菌市场监管整治会议,防止食用菌销售市场的混乱,保护菇农和收购商的利益,促进食用菌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龙头带动。2008年该县引进桂林祥周香菇种植公司在石塘镇塘背村建立香菇生产基地,当年就种植香菇100万筒、木耳10万筒、茶薪菇15万筒,产菇1500吨,实现销售收入380万元,带动860户农户种植。
由于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措施得力狠抓落实,全州县食用菌产业连年步上新台阶。2004年该县食用菌开始恢复生产,面积58万平方米,总产量0.43万吨,产值1075万元,全县农村人口(按69万人计,下同)人均增收15.8元;2005年生产面积103万平方米,总产量0.82 万吨,产值3280万元,人均增收47.5元;2006年生产面积160万平方米,总产量1.58万吨,总产值9549万元,人均增收138.9 元;2007年生产面积510万平方米,总产量4.92万吨,总产值2.54亿元,人均增收368元。2008年生产面积达到810万平方米,预计总产量 6.96万吨,总产值3.48亿元。
目前全州县已形成了以绍水镇、凤凰乡、才湾镇、龙水镇为中心,带动辐射周边乡镇的新格局;食用菌生产以双孢蘑菇为主,以平菇、香菇、金针菇、茶薪菇、杏鲍菇、秀珍菇、鸡腿菇、竹荪等品种为辅,改变了以前品种单一化的局面。探索出的“稻(超级水稻)+灯(诱虫灯)+鱼(稻田内放养禾花鱼)+菇(双孢蘑菇)”高效循环农业模式,真正实现了亩产一吨粮、纯收入1万元的目标。(唐广生 唐一兵 唐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