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部秦巴山区西峡县,山地绵延起伏,林海苍翠如画。生活在这里的双龙镇陈坪村55岁农民王海贤,通过一朵朵香菇,与山外经济社会发生着紧密联系。走进西峡,现代化的香菇大棚鳞次栉比,这个深山小县被誉为“中国香菇之乡”。
王海贤种植的香菇被加工制成干菇,随后送往镇上的双龙香菇交易市场——国内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几经转运,最终出现在数千公里外日本大商超的货架上。
西峡香菇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创业历程,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一个缩影。
产业因何而生?西峡县地处暖温带与北亚热带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这是地理上的香菇生产“黄金线”。西峡香菇不仅菇形好,而且花菇率高。上世纪90年代,西峡大力发展香菇产业。一时间,全国各地香菇客商云集西峡,这里迎来第一轮市场繁荣。王海贤表示:“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咱开始尝到香菇种植的甜头。”
然而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西峡县食用菌办公室主任陈东旭说,挑战首先来自生态环境的约束。西峡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涵养区,2006年当地开始实施山林禁伐。而香菇生产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树木制成的粉末。原材料供应受限,西峡香菇生产由此也陷入低谷。
更深层次的矛盾来自于市场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与西峡香菇种植标准化水平相对较低形成的结构性矛盾。随着日本等国进口农产品门槛提高,出口出现困难,王海贤回忆:“那段时间,产量也不低,可是一年到头出力搭工,就是不赚钱。”
面对两方面挑战,2006年开始,西峡香菇产业走上二次创业路。首先,西峡县实施菌材外购战略,从东北等地购买菌材,通过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循环经济,走出环境约束;与此同时,开始生态标准化种植,目前全县90%以上香菇标准化生产。陈东旭说,“种植全过程绿色生态,减少人为污染,将出菇周期拉长,保证香菇的产量和质量。”
经过努力,西峡实现了香菇种植规模不滑坡、农民的收入不减少,还取得新一轮长足发展。到2015年,全县40多万人中,有近20万人从事香菇生产、加工和销售,农民收入的45%以上来自于种植香菇,全年产鲜香菇20万吨。
产业融合发展也是西峡香菇产业二次创业成功的关键。近年来,西峡县形成“研发育种—标准化种植—统一收购—仓储物流—深加工”等完整产业链。目前,西峡县有100多家香菇种植合作社,400多家香菇保鲜库,29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年产值20多亿。尤其是香菇酱大获成功,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
河南伏牛山百菌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庆来说:“完备的产业链,增加了香菇的附加值,也让香菇价格保持稳定。”目前这个公司以合作社形式带动周边种植总量超过500万袋。王海贤正是社员之一,她和老伴种植1万袋香菇,半年纯收入3万元左右。
西峡县副县长朱元朝介绍,西峡目前正在朝两个方向努力:打造“互联网+”香菇市场交易中心,各村镇电商全覆盖,实现“买全国、卖全球”目标;同时,努力使香菇的西峡绿色标准成为国际标准,西峡成为全国香菇的价格形成中心。
“西峡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内,承担着一渠清水北送的重要使命。在这种背景下,只有把农业做成生态,把生态做成产业,才能走出一条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西峡县委书记孙起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