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陈受荣作为莆田“紧缺人才”之一,从福安引进到我市,安排到农业局上班。之后被任命为食用菌技术推广站站长。
他不负众望,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充分掌握本地气候环境、自然资源等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开展食用菌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先后在九华农场进行蔗渣袋栽黑木耳、在大洋草场进行芦苇袋栽香菇试验,在江口蒲江村种植菌草试栽香菇、毛木耳等,均获成功,有效地解决了大面积发展信用菌与原材料缺乏的矛盾。此后他又广泛培训菇农,每年食用菌生产季节,他总是东奔西跑,进村入户,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观摩松动或排忧解难分析会等不同形式,向广大农民技术员、食用菌生产专业户讲解专业知识,传受操作要领,确保生产安全。
莆田原是无菇之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体制改革和科技扶贫,催生出新兴的“白色产业”——以蘑菇、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成为产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项目。而陈受荣对帮助和推动这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贡献。
退休后不服老继续搞科研
1998年陈受荣正式退休。刚办完退休手续,他就参加市科委、科协组织的科技下乡活动,到仙游的城关、凤山、石苍、钟山等乡镇举办科技讲座,主讲蘑菇、香菇高产栽培技术,指导当地菇农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随后应聘到马来西亚一家公司担任食用菌技术指导。还应省援疆办聘请,代表省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去新疆实施“菌草栽培食用菌”项目,不仅栽培30万袋阿魏菇的好收成,还创出产值300多万元,在新疆引起很大的反响。之后新疆昌吉州的阿魏菇生产蓬勃发展,成为当地的一个新兴产业,年产值达几千万元。
陈受荣是福建省较早进行菌草栽培食用菌试验、推广的专家之一,他曾连续三届参加在福州召开的国际菌草技术研讨会,还与荷兰、巴西、澳大利亚、日本、非洲等十几个国家及国内一些知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陈受荣自己都记不清退休15年来,在市内外举办了多少场科技讲座,培训了多少食用菌技术人才。菇农们都称赞他平易近人,指导细心,是没有架子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