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动态首页 动态分类 切换频道

昔阳县双孢菇种植转身之路

2013-08-20 10:371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充分尊重群众的智慧,充分相信群众的创造力,充分保护群众的经验,充分鼓励群众的积极性,正是在这一态度的影响、引导下,短短三年,昔阳县成就了今天双孢菇种植的传奇。
  种1亩双孢菇的价值相当于100亩玉米,一年用六个月的劳作换取7万元的收入,起源于昔阳县两个农民大胆试验的“星星之火”,成为如今50万平方米的“燎原之势”,甚至辐射带动周边和顺、左权等兄弟县,迅速崛起了太行山上一个崭新的增收板块。
  推广速度之快,农民发展愿望之强烈、市场受欢迎度之高,在多少年农业农村领域的新产业“试验”中,双孢菇几乎项项拔得头筹。昔阳县把政府“看得见的手”放在农民群众的实践性、创造性、积极性之后,以“四两拨千斤”之道,推动着这一新兴产业的崛起、壮大,使其奔向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
  来源于兴起于农民的探索——迅速打开了突破口
  双孢菇的种植在昔阳县纯属偶然。
  赵壁乡后口庄村的吴保军、北石龛村的王贵平在太原市的工厂从事双孢菇收购,经过日久接触,了解到了双孢菇巨大的市场潜力,基本掌握了种植技术。
  2009年初试身手的回乡创业以失败告终。2010年,吴保军联合村里思想活跃的6户村民成立了丰源种植专业合作社,集资105万元建起8个棚,同时高薪聘请了福建、山东等地的师傅,一季秋菇,两个多月时间,收入100多万元,当年投资当年收回。
  北石龛村如此高效的双孢菇产业在村民们眼中成为传奇。牛粪、玉米芯变废为宝作原料,竟能长出蘑菇,村民们纷纷跑上门来看“新鲜”。吴保军细细地给大伙算了一笔账:“占地270平方米的菇棚,搭5层架,种植面积可能650平方米,投资4万元,每平方米年产菇30斤左右,每斤收购价5元,除去成本,每平方米利润可达100元,一个棚一年纯收入6.5万元。”
  6户合作社成员的亲朋好友开始动心,随后,他们周围的村民们又慕名而来。身边鲜活的实例、菇农鼓起的荷包让大家心服口服。
  5000平方米,到6万平方米,到18万平方米,到50万平方米,占地少、技术好掌握、原料好找、无虫害、销路不愁,发端于赵壁乡的“双孢菇现象”吸引了昔阳县委、县政府的关注。经过考察,双孢菇是世界销量最大的食用菌,在日本,一年人均双孢菇消费量保守算在6斤左右,而中国这一数据仅为日本的三十分之一,未来一段时期,必将是这一产业的高速增长期。
  扩大种植规模、建设示范园区,县委、县政府顺势引导,赵壁成为孵化点。如今,全乡种植面积占到全县半壁江山。
  今年春天,黄岩底村的董秀斌启动了双孢菇初加工工厂,满负荷运转的情况下,一天可加工鲜菇10吨,对于农民叫不起价格的次菇,可以实现包底收购。
  “一个蘑菇厂、一个砖厂、一个林厂,黄岩底村500口人没有一个闲人,到摘蘑菇的大忙季节,每天100元的工资都难用到工。”赵壁乡乡长冀宝元这样介绍。
  用最少的土地产出最大的效益——思路变成了出路
  十年九旱、耕地少、立地条件差的现状,让昔阳县39万亩耕地,35万亩用于种玉米。
  “什么时候玉米的种植面积下去了,农民的收入就上来了。”用最少的土地产出最大的效益,这是昔阳县委书记丁雪钦认准的一条路。
  当双孢菇种植潮出现时,他意识到昔阳农民的机会来了,多少年摸索农村增收、农民致富的思路,这一次,终于在群众的自我实践中转变为一次光明的出路。“双孢菇种植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可抵得上全县玉米总产值。”
  但是,从县长至县委书记,丁雪钦从未主张过用政府的推手去干预双孢菇的发展速度与规模,不下任务,不做命令,而是站在农民背后提供各种必要的支持,让农民在市场的主导下,信心坚定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2012年,昔阳县委出台1号文件《关于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推进特色农业大县建设的意见》,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扶持双孢菇产业,主要负担6个福建师傅的工资支出,菌种试验,支持建设初加工工厂,建设自动化料厂,帮助农民减少劳动投入,缩短生产周期,为农民启动资金做贷款贴息等。
  在政府帮忙扫清障碍、解决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在市场看好,福建、杭州等地采购商蹲点收购的基础上,昔阳最大限度激发了农民,越来越多的土专家、专业销售团队从这里成长起来。
  石龛村丰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200户农民,从菌种、原料、技术到销售,一条龙带动。
  四通润农菌业公司主要从事科技研发,不断解决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难题。在政府的支持下,年产30万袋菌种厂培育的菌种以每瓶1元的价格出售给农户,是以前从山东购入菌种价格的七分之一。自动化料厂采用工业化发酵技术,可满足全县三分之二菇棚所需,缩短两个月的备料时间。
  如今,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全县双孢菇产业覆盖7个乡镇51个村,建成双孢菇棚574个,总面积51.74万平方米,总产值近4624万元,且继续稳步向前推进,预计到“十二五”末,昔阳县将实现“百村千棚百万平米”的目标,用2000亩的土地完成等同于30万亩良田的经济效益,成为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双孢菇生产基地。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做大做强的转身之路
  当其他县开始起步于这一富民新产业时,昔阳已经在积累中、探索中向前迈进。
  县委、县政府在充分释放农民积极性的同时,实施造血工程,投资200万元新建40个公益大棚,所得收入作为村集体补助,用于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困惑;投资600万元建设菌类物流中心;投资900万元规划实施培训中心和拌料中心,一步步踏出,昔阳县悉心呵护着这一农民致富当家产业,给予不断的链条完善与素质提升。
  厚基伟业食用菌产用研基地新建2.5万平方米周年化大棚,年可产鲜菇144万公斤,提供发酵料2万吨,培养技工350人,并针对福建双孢菇主产区的出菇季节打时间差,弥补市场空白。
  7月底,已过了春菇出菇季节,这里的周年棚内依然是一片片雪白覆盖。“棚内加装空调系统,可以人为控制温湿度,实现错季生产,避免规模化种植后可能出现的市场挤占。”基地负责人精心呵护着昔阳农民更大的希望。而这些棚内有底料,在经过发酵后,会免费提供给农民,成为营养丰富的有机肥料,用于解决土地板结的问题。
  在基地的另一侧,同样规模与设置的大棚内,另一项可能将来实现农民致富更高层次突围的“蛹虫草”试验已经成功。每斤2000元的市场售价在实现量产后,效益更加可观。
  与双孢菇的食用、药用价值相比,这些“软黄金”的价值更大、市场潜力更加广阔。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致力于“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的昔阳县循着“西菜东果中养猪,山上山下种蘑菇”的思路,让农业产业转身之路走得日益敞亮。(原标题:巨变看昔阳之农业增效的双孢菇突围路 记者田文杰 通讯员任秀萍)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