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平在向记者介绍杏鲍菇的生长环境
中牟县正在建设的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园区里,农作物秸秆、玉米芯、棉籽粕等废弃物成了“宝贝”,加上辅料,按照比例往“大铁桶”里一放,不用操心了,下面由机械智能完成,搅拌、输送、消毒、净化,直接到了食用菌生产的“车间”,废弃物成了各种食用菌培育生长的“温床”;食用菌采收之后,对食用菌废菌孢进行生化处理,生产有机饲料,喂养牛、羊、猪、兔、鱼;牛、羊、猪、兔的粪便加上食用菌废渣可以生产沼气,沼气渣再进行技术处理,可以生产有机肥料,有机肥料适用于农作物和花卉果林施肥,最终组成了一个生态农业循环经济链条。
8月16日,记者在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园的库房里看到,农作物秸秆、玉米芯、棉籽粕等农业废弃物堆得像小山一样,一排排的粉碎机、搅拌机、传送带正在安装调试。
“食用菌的菌包主要是由农业废弃物制成的,秸秆、玉米芯等都是很好的原料。按照每年3.6万吨食用菌的产量标准,大概需要20万吨的农作物秸秆和玉米芯。这个用量靠我们园区种植的农作物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向周边的农民大量收购。”河南邦友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行政副总经理胡一平向记者介绍,“收购秸秆一方面避免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民收入,算是这个项目的社会效益之一吧。”
“食用菌成熟采收之后,也会产生废弃物,就是废菌孢。废菌孢经过生化处理有两种用途:一是生产有机饲料,饲养牛、羊、兔、猪、鱼等,一般饲料75%的成分都是
粮食,我们用废菌孢生产的有机饲料只需要添加25%的 粮食,大大节约了 粮食的用量和生产成本;二是将废菌孢和动物粪便、园区生活垃圾混合在一起生产沼气,沼气发电,为园区服务。”胡一平说。 厚厚的保温墙体,沉实的铁门,门口的液晶屏上数字闪烁,看起来更像是一座现代化的工厂,这就是食用菌的“生产车间”了。
打开“车间”大门,一股寒气扑面而来。“车间”里一排排的菌床密密匝匝地排列着,一排排的菌包长满了洁白的杏鲍菇,个个长势喜人,像迎接检阅一般“精神抖擞”。“这是我们前期培养试验的杏鲍菇,液晶屏上显示的数字是温度和湿度,整个生长环境都是智能控制的。”据胡一平介绍,园区食用菌的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智能化。菌包原料的粉碎、搅拌、消毒都由机械完成,然后通过传送带直接运到“车间”,需要人工的只是把菌包摆放到菌床上。
“菌包的原材料都是天然的,消毒也到位,加上食用菌的生长环境又控制得很严格,所以生产出来的食用菌外形好、产量高、零污染、口感好,价位也会比市面上的普通食用菌要高。”胡一平拿起一朵杏鲍菇笑着说,“这个东西拿刀片成薄片,用开水焯一下,直接凉拌,好吃得不得了。”